杨春英
黑龙江省望奎县海丰镇中学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的表现: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守则遵纪则消极掏、蔑视对抗等等。
逆反心理问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农村初中孩子也不例外。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社会阅历的丰富,农村初中孩子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发展起来了,自尊心自主要求逐渐强烈起来了,可是认识能力还比较薄弱、比较幼稚,这就形成了较强的独立意识与相对薄弱的认识能力之间的矛盾,此时孩子最容易逞强蛮干。这种情况初中二年级下学期初三上学期最为明显。
这一时期学生逆反心理较强,经过调查和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自身因素
(一)个体生理心理性别与信仰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进入青春初期,由于生理特别是性机能的发育他们开始趋向成熟,在心理上产生了脱离成年人的离心倾向,故意不听大人的话。自我倾向表现突出,尤其是男生,反抗逆反的心理比例更高于女生。有些孩子由于信仰追求意识与愿望极为强烈。对家庭的过分束缚,反感情绪浓厚。
(二)个性特征的因素。在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家庭较为普遍,这些家庭的孩子更是刻意追求自我的独立个性。追求与众不同。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更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负独立偏激。其行为与思想更不愿受人支配,受人约束,喜欢标新立异,这就更增强了逆反心理。
(三)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其实,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威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圆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威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家庭因素
(一)家庭教育的副作用。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根源之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渴望孩子成社会的栋梁之才,可为家长们普遍的愿望。
然而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追求。当二者愿望相背离时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心理隔阂,从而无形中加深了孩子的不满与抗争。
(二)家庭氛围的影响。中国家庭一般来说比较保守,两代人之间缺乏心理上的沟通与情感上的交流。即使有充沛的情感,也不愿去表现,更是羞于启齿去表达。这无形中又加深了两代人之间本不可避免的代沟。更何况,有时基于社交世俗礼仪等原因,父母还会强迫孩子干一些本不愿意做的事情。
(三)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敬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再次,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三、学校因素
(一)教育的功利性影响。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自我管理和主动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以致出现师生隔阂,互为不满的困窘局面。特别是在升学率为唯一目标的召唤下,为了考试的分数,个别素质低下的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每天都要做到晚上11点左右。这种以牺牲学生休息时间,摧残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换取零点儿几的分数来应对末尾淘汰制。学生像印刷机一样,每天无奈地重新抄写自己熟悉的知识,负担重,压力大,不愿做作业,到后来的厌烦,学习成绩好的,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差的不堪重负,开始逃学,到校外寻找生存空间。
(二)教师的教育失当的影响。有些老师在教育学生时缺乏必要的热情,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更缺乏热情,冷漠对待这些都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产生强烈不满,进而出现逆反心理。不仅将不满与怨恨对着老师,而且还可能将不满和怨恨撒向其他学生。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动不动向家长告状,把学生赶出教室,动不动责令学生写检查做检讨,发动全班同学孤立某一个人等等,结果却毫无疑问地将部分学生推到了集体的地里面,给这些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有的人会很快形成强烈的反抗心理,严重的还会导致个别人产生报复心理,从报复别人中去求得自己心灵上的平衡。教师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
(三)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集体里,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们在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神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借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被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转化为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