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质教育的初中音乐教学浅谈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第21期   作者:庞 雷
[导读] 为适应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中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庞 雷                                                
        黑龙江省东宁市第二中学   黑龙江东宁  157299
        摘要:为适应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中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已逐渐成为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心骨,音乐教育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气息,如何能准确把握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如何有效提高当前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音乐教育领域大力发展的重难点,因此,要注重以生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促进初中音乐课堂的高效发展。
        关键词:初中音乐;素质教育;教学策略
        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在高质量教育和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高质量教育的概念根深蒂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改革正在逐步进行。特别是在改革试点项目中,人学考试评估系统取得了重大进展,综合质量评估的水平也有所提高,但仍有许多根本因素不适合于促进优质教育。
        一、初中音乐课堂教育现状
        1、缺乏对音乐教育的重视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学习还是懵懂状态,再加上有些同学比较叛逆会对学习产生一种回避甚至是厌恶的感觉,素质教育对于很多家长和学生更多的是重视数理化等一些主科的学习,却忽略了音乐音乐这些能够培养兴趣、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科目,这也导致一些音乐老师不重视课堂,上课只是简单地用多媒体放个音乐,或者以作业多为借口让学生利用音乐课堂完成其他作业,更有甚者将音乐课堂当成了放松时间,音乐课看电影、玩游戏的情况比比皆是,他们根本没深度考虑过安排音乐课的初衷是什么。
        2、音乐课堂缺乏互动
        在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双向推进下,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学生自主课堂的热潮,各个学校对各个教师集中培训,力求将其贯彻实施,然而由于传统灌输接受式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音乐教育相比于其他文化课教育所受的重视程度不够、音乐考核没有明确规定以及学生自身综合能力有限等多方面因素的局限性,导致师生整体对于这门课程产生了懈怠心理,再加上初中音乐课时不足,对于一些比较开放的学校也是一周最多两节音乐课,老师不能够把知识充分传达给学生,这也不利于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课堂中缺乏互动与沟通,现在更多的老师注重教学课本知识,不与学生交流探讨,这一不足也使得音乐课堂日渐无聊,学生对音乐学习逐渐失去兴趣,极不利于音乐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基于素质教育的初中音乐教学策略
        1、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大家可以一起交流经验、发表意见、进行思维碰撞的平台和机会。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唱歌小组活动,使学生在一起能够互动互学演唱技巧。

教师要对在小组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鼓励,给他们发放奖品等。这样可以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每一个音乐学习小组都需要一些乐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需求给他们配置乐器,或者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乐器,并让学生用他们自己制作的乐器进行表演团。这些事情虽然学生不一定能够独立完成得很好,但是只要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自己亲自动手,就能提升他们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2、构建开放性音乐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堂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在良好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应当将学生音乐感受和音乐参与放在首要位置。基于此,初中音乐课堂中应该为学生创建自主性学习时间与空间,积极构建乐中学、学中乐、乐中长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在自我愉快的体验下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在教师实施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为教学本位,为学生提供自主化、兴趣化的学习空间,最大化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力和想象创造能力,从而有力保证音乐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学《牧歌》时,可以根据这首歌的音乐背景和音乐特点,让学生进行自我创编,自己想象并填写歌词,自学蒙古舞蹈动作进行表演。在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歌唱、表演、创作,达到对歌曲的切身体验,认识到音乐不再是抽象的、虚幻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的造物,与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很好地落实了新课程标准中“把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的要求。
        3、构建情感化音乐课堂,加强学生情感体验性
        音初中音乐教师应当重视音乐情感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引导为主,推动学生带着情感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的过程,体验音乐情感表达的内涵思想,从而使得学生学习音乐过程中实现审美鉴赏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与丰富。此外,促使学生带着情感去听音乐、去学音乐,是对学生音乐兴趣的一种培养,能够保证学生兴趣化、主动化、好奇性探索音乐的真谛,从而产生丰富的情感共鸣和达到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学习《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课堂上,为提升学生情感体验,首先,可以为学生提前布置作业,促使学生以小组形式去搜集关于“梁祝”之间的爱情故事,从而推动以小组为代表向师生分享搜集材料。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炼出乐曲反映的“反封建思想的情感”,进而造成了爱情悲剧,促使学生掌握故事的因果关系,对“梁祝”背后故事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其次,引导学生欣赏乐曲,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图文并茂讲故事的形式,为学生讲解音乐过程。如:引子与主题一一祝家庄的祝英台男扮女装求学;梁祝相遇后同窗三载;山伯难舍祝英台;故事展开过程一一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等。在故事讲解过程中,与多媒体课件视频相结合,故事开展过程的不同节点上既有形象化情境导入,也有故事化、情境化的诱导教学,再配置上“梁祝”的背景音乐,最大化激发学生情感化的共鸣和思想认知上的理解程度,进而呈现出“化蝶”的可视化情境,能够将学生代入意境中,激发学生无限想象力,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乐曲传递的情感价值。
三、结语
        总之,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教学,不单单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方法,还应通过音乐教学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参考文献:
[1]邓婷.基于核心素养谈初中音乐教学[J].文渊(高中版),2018,(12):67.
[2]徐佳.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音乐教学[J].学周刊,2018,34(34):158-1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