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铁成
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学府中学 深圳518054
【摘要】对社会而言,艺术关乎到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缺少审美追求的社会是野蛮生长的社会;对人类而言,艺术关乎到人类文明的发展,缺少艺术教育的人类是文明落后的;对教育而言,艺术关乎到个人的幸福和成功,缺少艺术审美的人生是枯燥乏味的人生。因此,我们需要重视艺术,重视艺术教育。
【关键词】艺术 艺术教育 多元智能 早期教育
深圳南山教育历来重视文化艺术教育,多年来南山教育一直在向世界展示她博大的胸襟和艺术的魅力。艺术,给南山教育增添了绚烂的色彩,使南山的教育形象更加亮丽。作为南山教育的逐日人,作为艺术精魂的追求者和艺术教育的践行者,我始终被南山教育这种浓浓的艺术氤氲包围着。
一、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基本行为之一。她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无处不在。从原始人驱魔媚神的歌舞,到原始洞穴墙壁上留下的狩猎图画,一直到今天各种的现代派艺术乃至后现代主义的行为艺术,艺术始终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改造着人类的经验,见证着社会的进步,记录着人类的历史。不管时空的怎样变迁,它总折射出人类文化的熠熠光辉。
艺术是人类表达自己的情感所选中的一种独特的语言,通过艺术这种载体,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都可以交流,甚至古今之人可以跨越时空进行艺术对话。因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大多通过多种的艺术形式流传至今,人们往往可以通过理解艺术来感受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
成书于汉朝的儒家经典《礼记》中有《乐记》一篇,开篇就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之声。” 意思是说,人是在有了情感之后,才去歌唱的。当人们用语言不足以表达情感时,才有了用音乐来表现自己情感的愿望。人们在生活中总是需要表达,而且需要尽可能地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当语言的局限性使其不能表达充分时,人类便通过舞蹈、歌唱、绘画等其他艺术得到最充分的表达。艺术之所以伟大,因为她是用耳朵聆听,用心灵去感受,用双手去创造。它的魅力往往就在于“不能言传”的那种感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有一千个鉴赏者,就有一千种对艺术的理解与感受。
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艺术作为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表达形式之一,从来不是以纯粹的、单一的形式而存在,而是与社会文化、社会制度以及其他的艺术门类相关联。通过艺术与文化的链接,可以增进对人类文明的了解,加强文化的认同感和多元化的意识。
艺术不是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艺术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丰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艺术利用本身独特的感人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着人们的心灵,诉求着人们的情感和文化追求。一个没有艺术的民族是难以想象的,没有艺术的社会也是不存在的。艺术的缺失会造成一个民族创造力和文化性的缺失,而没有创造力和文化性的民族注定是一个没有明天的民族。
我相信一句话:没有艺术的生活是不完全的生活,一个不爱好艺术的人也算不上完全地懂得热爱生活。
二、艺术使人类变得文雅,充满仁慈博爱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正逐渐走向高度繁荣,当人们在解决生存和温饱的物质的基础后,正追求一种精神的享受。音乐、戏剧、舞蹈、影视、摄影、绘画等艺术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非艺术专业的人,尝试从艺术中汲取灵感,将艺术的思维渗透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艺术的感受、想象、创造等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在任何一种文化中,艺术与教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艺术教育的价值更重要的体现在它的内在价值,它能提供其他学科和途径不能提供的审美经验。
艺术可以让人达到追求自我认同和自我表现的目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越来越感到自己在机器面前的渺小与软弱,感觉不到自己的重要性。对个体来说,工作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生活的乐趣只能从工作之外去寻找,尤其是深圳,更是如此。当代社会的大多数人正在迅速地成为数字人,人的姓名往往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一串数字。社会强制推行的统一性和社会的法制性,使人们失去了认同自己与认同他人的意识,人越来越迷失自我。显然,对未来,对生活也就缺少了期待,也就失去了生活乐趣。
在艺术的活动中,人们可以重新找回迷失的自我,建立起自信心。人们在艺术的海洋中徜徉,放松身心,体验快乐,艺术在人的成长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艺术教育涉及各种创意、设计、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与转换,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视觉、听觉、触觉和感觉经验,提供一种理解和反映世界的独特方法,赋予人自我表达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并体验艺术的快乐和满足,获得和谐发展,这恰恰是充满变化、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有人曾采访过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院长,问他为什么学校规定在获得学士学位修满的360个学分中必须有72个学分是普通音乐或其他艺术理论课时,他认真而自豪的说:“我所培养的大学生,应具有高素质,他既是一流的科学家,也是一流的社会学家。”剑桥大学强调艺术学习的重要性,他希望学校应培养出一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出更多的省长,州长,甚至总统。当今西方甚至流行有这样的说法:小提琴+计算机=现代化。由此可见,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有益于培养完整的人。人们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由于普通教育侧重在于语言和数学智能的发展,人的思维方式多是线性和和连续性的,而艺术培养是直接的感觉经验,因此可以更完美地理解整个世界。
李岚清同志曾多次强调,音乐是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编辑的《李岚清音乐笔谈》的自序中提到:“作为美育的重要部分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而且能够启发创意,有助于提高表达自我,感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世界文化不断加强的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在该书的首发式上谈到:音乐给人以直击心灵的力量,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
古今中外一切经典的文化艺术遗产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成长的文化养分。接触经典艺术,有助于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艺术品味,使人类逐渐走向高度精神文明。艺术是不分国界、不分种族的。一首名曲、一幅名画可以从古流传至今,也可以在世界广为流传。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人可以同时对同一件艺术作品垂青。从这个意义上,艺术才是可以交流的世界性语言。争取世界和平在很大程度要靠对所有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艺术承载了这个使命。在外交史上,通过艺术交流解冻两国之间的坚冰的例子不胜枚举。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拉近了国与国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艺术避免了矛盾和冲突,艺术使整个人类变得文雅,充满仁慈博爱。
三、艺术,是开启人类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大文学家雨果给后人留下这样的一句名言:“数学——文字——音乐是打开人类智慧大门的三把金钥匙。”音乐,在这里绝不是一种简单的音符,而是一种铸造人的灵魂,蕴涵着人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广义地说,艺术就是打开人类智慧的一把金钥匙。古今中外,有很多为世界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同时也都是艺术家。
人人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但鲜有人知他是一个对音乐有浓重情结的艺术家。实际上,爱因斯坦是一个美学修养深厚的自然科学家,酷爱音乐,小提琴总是形影不离地伴随着他,以至于有一次,当他拎着小提琴盒子,从一列客车下来,与比利时国王夫妇派去迎接他的人失之交臂,人们竟难以相信,一个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竟然随身带着小提琴。有人写信询问他的音乐爱好对所从事的那项与音乐风马牛不相及的工作是否有什么影响,爱因斯坦回答说:“音乐并不影响研究工作,它们两者都从一个渴望之泉摄取营养,而它们给人们带来的慰籍也是互为补充的。”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宁被誉为量子物理学的奠基人。
普朗宁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擅长弹奏钢琴,演奏风格深沉宁静。后来,他虽没有选择音乐作为职业,但对钢琴艺术的喜爱伴随他的一生,他曾说:“音乐不但有助于我消除疲劳,而且有助于我对物理奇异量子的科学思考。”
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被尊为中国语言学的始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社会科学家,他在音乐方面的贡献也是广为人知的,他早年创作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就是我国最早发表的中国钢琴曲。
这些名人之所以能够为世界做出这么大的贡献,我想是他们通过艺术启迪思维,获得力量,迸发灵感,从而创造了辉煌成就。
从现今流行的世界权威的“多元智能”理论看,艺术对人的智能的全面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提出的。
为了全面研究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在人类潜能开发中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哈佛大学于1967年成立了“零点项目”研究所,并开展了在美国教育界产生巨大影响的“艺术推进”项目。30多年来,这一项目成为美国和世界教育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个研究课题,至今已投入上亿美金的研究基金。“零点项目”的成果之一,就是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主要是指:人类的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的,而绝非传统智能观所推崇的那种单纯地局限在语言的、数学逻辑的一种思维方式之中。加德纳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至少存在八种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认识智能。他认为,音乐智能同其他智能一样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音乐和其他人文艺术是人类了解自己和世界的一个基本途径,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模式。”他还特别强调,艺术教育是全面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具有基础教育核心学科的重要地位。
加德纳还认为,“有明显的理由说,每一门类的艺术,都有其最适当的教育形式”,还没有一种万能的教育形式可以适应所有艺术门类的教育和教学。“除非学生对相关的艺术媒介拥有直接的、丰富的经验,否则无法评估他们的能力,甚至也无法评估他们的潜能。”这就是说,学生只有对某种艺术形式的艺术要素拥有直接的、丰富的经验,才可能表现出他的某种艺术能力和艺术潜能,也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发展这种艺术能力。否则,学生对某种艺术形式的艺术要素只做一般性接触,浅尝辄止,那也就很难表现出他们在某种艺术形式上的能力和潜能,发展这种艺术能力的可能也就失去了机会。
加德纳还认为:“艺术课程的教学,需要由精通运用艺术思维的教师或其他人士担任。音乐教师必须能够运用‘音乐思维’,不能仅仅依靠语言和逻辑的表达来诠释音乐。同样的原因,视觉艺术的教育必须交给那些善于用‘视觉或空间’方式的人,通过他们的眼睛来进行。”就是说,艺术教师必须精通运用艺术思维,而不能单纯地凭借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来“讲”艺术。[]
无论从加德纳的理论,还是从科学家的生活经验,我们有理由说,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艺术,艺术能够启迪人的智慧,使我们变得更聪明,更睿智。
四、艺术,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有效途径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研究:把婴儿分成两组,一组生活在一间墙壁雪白、天花板没有花纹并与外界声音隔绝的安静的房间里;另一组生活在墙壁和天花板装饰有色彩绚丽的房间里,隔着玻璃可以看到医生、护士在工作,并能听到美妙的音乐。这样过了几个月之后,对两组婴儿进行了进行智力测试,发现在缺少刺激的房间里的婴儿,其智力水平比另一组婴儿智力明显迟钝。这项研究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而音乐、色彩和线条氖等艺术要素在这里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对儿童早期的艺术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早期艺术教育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儿童的审美体验,也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艺术家,而是为了丰富儿童的生活环境、开发儿童智力,获得其他课程所不能提供的成长机会,使儿童富有创造力,心智获得健康发展,从而能够创造并适应未来社会。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尔德为捍卫艺术教育找到了一个充分的理由,艺术“可以先于其他任何科目或学科,早早地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发展”。
我们往往认为读,写,算才是儿童学习的根本之所在,与艺术无关。实际这是一种错误认识。与读,写,算相比,艺术才是儿童思维过程中更为基础性的东西。不管是儿童的信手涂鸦,还是中学生的精心绘画,都需要他们的心智的巨大投入。孩子在试图再现他们的见识与经历,他的创造出来的形象更忠实于他们的思维。孩子记住了这些形象,并通过线条符号在纸上进行一种复制,这就是孩子有意识的对这些事物进行分类、归纳与组织。儿童早期使用的符号是孤立的,散乱的排列在画纸上,慢慢的,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把绘画的事物排成一队;再大些,儿童就能在画纸上显示出事物的远近、顺序、合理布置。实际上,儿童在画纸上的线条符号的布置是一种近于代数推理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通过对头脑中的形象安排发展而来的。
对儿童来说,艺术首先是一种表现方式,儿童将艺术看作是表达思想与感情的“语言”。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在1957年出版的《创造与心智成长》一书中,提出了美术教育在于提供儿童自我表现的机会。基于这种理论,教师可以按照儿童发展阶段,选择适当的表现主题和材料,使儿童投入自我表现的过程,这种自我表现的过程比表现出来的结果显得更重要。
有资料表明,在儿童早期,特别是4--6岁时,处于声音和音调敏感性发展的关键期,音乐能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时期,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能够为今后音乐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比如学钢琴的孩子,他们最初在五线谱上,连音都找不到,但是过了几个月后,他们就能根据“豆芽菜”在“楼梯”上的高低变化,调整自己手指在键盘上的位置。即使是陌生的乐曲,视谱弹奏时按错了音也能立刻感到。这说明练琴能使儿童的感官变得敏锐起来。
很多教育家论证了艺术与数学的微妙关系。假如说,数学是心智锻炼的体操,那么,从小接受艺术熏陶的孩子就多了一个从直觉上把握数学的能力。学音乐的儿童会毫不费力地把一拍中的十六分音符时值均分,甚至可以同时进行两种不同的均分,体现了连成人都难以把握的时间感和韵律感。
艺术大师们的作品,就像是一道道锻炼自控能力的习题:不同风格的乐曲,有不同强弱对比方式;不同声部的交织,又有不同的表现的要求。以弹钢琴为例,弹弱了,没有声音;弹强了,又不是乐音;弹快了,让人急促;弹慢了,又觉拖沓。绝大多数经过学钢琴的孩子,脑子里都有鲜明的分寸感。参加合唱和合奏训练的孩子,更懂得协调的重要性,明白他在合作中的作用,怎样约束自己,怎样表现自己。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学龄前儿童学习钢琴等乐器可以使他们日后学习数学等学科所需要的推理能力大大加强。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6岁开始学习小提琴,音乐世界赋予我的直觉,对我的新发现(运动物体的光学)有很大帮助。有时因为直觉产生了新的科学发明。那种直觉实际上与音乐世界的所谓灵感是相通的。”[]由此可见,对儿童进行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的后天智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艺术的魅力是富于想象,一首乐曲带给人的想象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心独立地感受艺术带来的震撼,进而唤醒无尽的想象,不要让想象的翅膀被折损。
人类与生俱来就拥有艺术的天赋,每个人都能够发展艺术才能。如果每个人能选择一、两门艺术作为自己的必修课,那么他们的心智能将得到最大的发展。每个人都具有学习艺术的潜能,在任何一个年龄阶段学习都不晚,所以千万别丧失了亲近艺术的时机。既然艺术无处不在,我们不妨就和它做个终身相伴的亲密朋友。
艺术教育关乎民族的兴衰,关乎蛮荒与文明的分野,关乎人类智慧的启迪,更关乎人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让我们每一个教育人都来关注艺术教育的发展,踏上驶向艺术彼岸的诺亚方舟。我们只要敢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艺术教育一定能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岚清.李岚清音乐笔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戴轩辕.学校艺术教育如何才能“热”起来[J].教书育人,2020(2).
[4]柳世玉. 霍华德·加德纳教育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5]夏惠贤. 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