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强
江苏省太仓市金仓湖小学 215400
摘要:高效课堂是一种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形式,它是在新课改之后,提出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教学时构建高效课堂,是教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引言
在信息技术时代,很多传统行业焕发了新的生机,社会上很多工作被计算机所取代,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在这一背景下,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就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必须经历思考、探究和实践的过程,才能有效掌握知识和技能。因此,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就要通过有效的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促进其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
一、对学生进行差异化培养,构建高效课堂
在信息技术教学当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思维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必须有效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引导每个学生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掌握其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学。对于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教学中要偏重于其学习兴趣的引导,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着重对其基础性知识进行引导,注重其学习过程,而不要过于注重其学习结果,促进其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提升。在保证掌握良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引导其进行知识的深化。对于学习兴趣较高,基础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学中要对其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引导其不断进行一些拔高知识的学习,从而不断提升其信息技术水平。因此,为有效构建计算机高效课堂,教师就要辩证地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处理好不同学生的不足,进而保证较高的课堂质量。
二、趣味情境导入,激发探索欲望
一般情况下,课下到课上之间需要有一个过渡也就是导入的过程,其作用是让学生收起散漫的心思,调整好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上。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不妨根据知识内容渗透生活、游戏、影视等元素,借此创设趣味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学习《认识因特网》一课时,我先给学生展示几个脑筋急转弯,比如:逛什么商店不出门?上什么学校在家坐?发什么信件不用纸?这些趣味性问题马上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给出网上商店、网络学校、电子邮件这几个答案,于是我让学生分享自己网上购物或者上网课的经历,借此创设生活情境。然后我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些网上活动是靠什么来支撑的吗?”在学生思考之际,我提出“因特网”这一名词,并提问道:“‘因特网’让大家联想到什么?”学生给出“渔网”、“蜘蛛网”等答案,于是我给学生展示图1,以形象的“网”来介绍抽象的“因特网”。在这些趣味情境的感染下,学生对因特网产生兴趣,并主动打开课本开始探究因特网的含义和作用,从而为高效。
三、创新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
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有效教学方法的支持,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促进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如在进行“图片编辑”内容教学时,教学中可以有效应用小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不同的教学小组,让学生自主探索图片编辑的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互相合作,自主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并且学生学习的知识点也更加扎实,最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自学情况,对知识点进行汇总,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更加全面和深刻,教学质量也更高。又如在鼠标的应用教学时,单纯的鼠标移动和点动,比较枯燥乏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应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应用鼠标玩扫雷游戏,这样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其鼠标的应用水平也会不断提升,教学效果要显著优于枯燥的鼠标操作。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当中要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将各种高效课堂教学方法应用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当中,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当下和未来的发展需求,据此构建探究式课堂。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国光.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建构分析[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48-249.
[2]韩玲.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创建[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399-400.
[3]韩忠.小组合作构建小学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