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良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丁庄镇中心小学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这一变化使得教学思考和教学研究进入了新阶段,而新常态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微课程教学研究则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将微课程作为重要的思考和突破方向,进行深入分析。
一、微课程教学的定义
微课程最早出现于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2008年,该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了微课程理念,这种教育模式又被视为“一分钟教授”,这种教育方式也被叫做“知识脉冲”。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使用微型知识脉冲,能够较好的推动传统教育的创新发展,能够完成长时间教学的任务【1】。
二、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强调学习者自身应具备较强的学习动机,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并要学会自我约束。在缺乏教师督促的条件下,学习者需要具备较强的自我约束力,才能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微课程通常是围绕某个知识点,借助多种模式进行研究,与教材相比,其显得更加生动形象,而且可以重放,故而可以方便学生掌握与理解新知识。此外,微课程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十分注重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可通过深层次的学习,有效激发自身的创意。
三、微课程的应用策略
在新常态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微课程教学过程中,我致力于“目标—任务—微课程—评价”教学模式的构建,并展开多元化过程构建。
(一)明确小学数学微课程教学目标
这里的目标一是指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明确,二是指学生对于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能够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更,但同时也要保证教学活动没有偏离新课标理论,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进行分层教育,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因为学生一旦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就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这堂课的授课内容,进而保证正确的学习方向。
(二)确定微课程教学方向与任务
为了确定微课程教学的任务,教师要先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以此为基础,明确教学目标。同时,在划好微课程教学内容范围后,教师应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所选的微课程教学任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确定微课程教学任务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简单明了地出示教学目标,同时注意在实施过程中的层次性和递进性,然后做内容小结,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三)注重微课程课堂教学活动
本文所提到的微课程,是指利用该课程完成课堂的学习活动,而这也正是此模式最为核心的部分。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点难度应当略高于大部分学生的平均水平,但不应超过平均水平太多,属于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的内容【2】。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共同完成指定任务,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认为艺术修养。下面以“数学广角——组合问题”的教学为例,其微课程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利用动画的形式初步呈现相关“数字”资料,激趣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然后,利用龟兔赛跑的动画资料进行数字组合的引导,引领学生理解数学道理,并提问:“在图片中出现的两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呢”,从而让学生从故事和案例中学习数学知识。最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数学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将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制作成短小精悍的视频教程。
(四)对微课程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评价
对微课程教学过程的评价要从选题设计、教学内容、作品规范及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价(总分值为100分)。从选题是否简明和设计是否合理评价选题设计,评价总分值为10分;从教学逻辑评价教学内容,评价总分值占35分;从结构完整性、技术规范性及语言规范性评价作品的规范情况,评价总分值占15分(每项各5分);从目标达成(10分)、趣味性(10分)、教学特色(10分)以及目标达成情况(10分)评价教学效果。通过以上衡量标准对微课程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才能展现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
总之,教师应积极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作为依托构建微课程平台,灵活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完成微课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