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9期   作者:解丹波
[导读] 基于班级的课程是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形成的动态课程
        解丹波
        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观城中心幼儿园       315315

        摘要:基于班级的课程是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形成的动态课程。它要求教师关注儿童生活的细节和特征,并掌握儿童的动态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班级的主题逐渐形成。尽管“基于班级的课程”属于“基于花园的课程”的类别,但前者与后者完全不同。
        关键词:班本课程 蚕宝宝 推进 实施
 
        一、班本课程的内容选择
        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中处处是可以给予孩子教育的契机,班本课程内容的设计也来源于生活。
        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桑叶上的蚕卵孵出了蚕宝宝,当孩子们发现蚕宝宝后,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考虑到班本课程的设计应以满足幼儿的知识渴求为中心,通过兴趣的指引使孩子在观察和提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以此得到发展,因此我以“蚕宝宝”为主题开展了班本课程——《我与蚕宝宝一同成长》。通过本次课程,启蒙了孩子思考问题并探究答案的能力,在观察蚕宝宝的同时了解了什么是蚕、蚕宝宝的来源等问题,极大地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有机的结合了自然科学知识与实践。
        二、班本课程的预设与调整
        1.班本课程的预设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在实践中的发展离不开开展领域、研究目的与目标之间的结合。班本课程虽灵活、动态,但是课程的提前预设、确定研究方向与意义是必要的。此次班本课程的目的为:通过观察、记录蚕宝宝的变化,了解蚕宝宝的成长阶段。由于蚕的成长周期短,孩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蚕成长的各个时期,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班本课程的周期,在短时间内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发展。此外,班本课程主题的取材也要考虑到孩子的全面发展,不能禁锢于一个领域,应视野开阔。
        2.班本课程的调整
        事物是无限发展的,不可能一成不变,班本课程计划也要随着具体问题的变化进行调整。在蚕宝宝这一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蚕宝宝数量太多、换桑叶太无趣、分配工作不合理等。根据这些问题,我进行了课程的调整。将孩子们分组分工给蚕宝宝做家,将任务精确地分配给每个孩子,锻炼了孩子的责任心与执行能力。而后我还设置了一些综合各个领域的问题,极大地丰富了孩子的知识面,培养了孩子探索真知的思想。由此可知,机动、灵活的随时调整计划对于班本课程的顺利进行是一重要环节。


        三、班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1.给予自由探索的机会
        教师存在的目的是做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而不是“标准答案”。在班本课程进行中,教师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时,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要将探索答案的过程留给孩子自己去实践。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经常发问:“老师这是桑叶吗?”,这时不应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答案,而是要让他们自己发掘问题的答案。于是我与孩子一起研究植物百科大全对于桑叶的描述,在对比与思考中孩子們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2.梳理杂乱琐碎的经验
        孩子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得到了许多关于桑叶的知识,例如,桑叶的外形、大小、颜色、气味、触感,知道了桑叶是蚕宝宝赖以生存的食物等。但是这些知识是琐碎、杂乱且不系统的,此时教师应帮助孩子梳理,使孩子的头脑中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知识网络,通过归纳整理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加深对于桑叶知识的记忆。以此为目标,我带领孩子们将自己在课程实践中得到的知识先写在本子上,再发掘其内在联系。通过此种方式进一步完善了班本课程的内容。
        3.激发探索欲望,解决切实问题
        在此次班本课程中,孩子们提出了一个引起广泛激烈讨论的问题——如何安全转移蚕宝宝。孩子们发现用手抓蚕宝宝不卫生而且力度控制不好,树枝吸引蚕宝宝速度太慢。转移蚕宝宝不能一味的要求迅速,还要考虑很多问题,这是对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锻炼。经过大家热烈的讨论,最终一致决定用柔软的纸巾卷成小棍将蚕宝宝安全地转移。
        由此看出,班本课程应充分发挥好孩子的天性——好奇心。在孩子观察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和其他事物时,兴趣的驱使激发出孩子的求知欲望,并使其怀着极大的热情参与社会实践的每一个环节,避免了书本知识太抽象而导致孩子参与性低的弊端。教师在班本课程的选题方面须考虑到孩子的意愿,应使班本课程实践与孩子的成长同向,且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带领孩子在亲切自然地氛围中带着问题去探索,班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不过如此。
        四、结束语
        通过班本课程在幼儿园内的实践,在预设课程目的、确定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要不断调节课程与孩子现实生活的贴合度,这要求教师持有正确的导向观和实践观,细心、灵活和耐心的引导课程的正确进程。班本课程的构建是一个体现着时代与社会特性的动态性过程,需要在师生互相了解、共同探索的实践过程中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7(09)
        [2]李季湄(主编).《培养幼儿的成长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