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阿克苏地区第二中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843000
2017版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五大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的灵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史料实证 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要求,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看法的主要体现;家国情怀则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高中历史课程,正是要通过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高要求。所以平时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形成很重要。怎么去落实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能渗透、体现这样的要求?这些也是平时教学中,我们始终在探讨追求的目标。所以,结合学校教研室安排的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我们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叩问核心素养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本次活动按照要求我们组两位老师自选课题(醴老师课题《鸦片战争》,柳老师课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打磨,然后参与整个文综组汇报课的评比,效果良好。
初高中都要学习鸦片战争,但内容侧重不一样。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经验、学识的增长,对历史的理解力有所增强。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应逐渐引导理解和思考,而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是建立在相关细节基础之上的。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如何使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情境,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状态,是教学创新最应用功之处。让学生在细节处感受历史、认识历史,激发学习的兴趣。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认识自我与世界,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
鸦片战争的重点是战争的过程。而这场战争历时两年的时间,讲过程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节课时间有限。所以对老师来说要有选择的选取其中的有代表性,进行深入分析,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难点就在与怎样创设情境,让学生对史事产生兴趣,理解当时人的行为及其环境,进而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 一) 新课导入
多媒体上显示 “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好战的民族,但中华民族却是一个不屈的民族!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屈辱的历史。” 并附上鸦片战争的图片。
师:同学们,曾经为什么因为“鸦片”这东西,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本节课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学习:为何战争?如何进行?为何失败?带来什么?有何启示?
1.为何战争?
多媒体上显示 “工业革命” 发展形势图:
师: 通过图示大家发现了什么历史信息?
生:工业革命导致英国需要广阔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多媒体上显示:英国欲将大机器生产出的商品打入中国市场,当面对着新奇的洋货,很多中国家庭都会出现这样的对话:
A:街上卖洋布了, 可好看了。
B:好看管什么用?结实才行。
A:那洋布又细又结实。
B:光结实管什么用,便宜才行。
A:那洋布可便宜了。
B:再便宜也要花钱,家里有人织,咱一文钱都不用花。
师: 当英国商人企图用自己的工业品打开中国市场却处处碰壁,原因何在?(“敲门”失败)
生:老百姓生活贫困,手中没钱。
师:很好请坐。
多媒体上显示,在中英正常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生:向中国输入鸦片。
师:对,英国想用鸦片来“推门”。
紧接着多媒体上显示:禁烟-虎门销烟-整顿海防 缉拿烟贩 收缴鸦片
中国的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师:结合材料: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中国的禁烟运动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为了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
师:大家说的很好,我们也可以说英国企图用战争的形式来“砸门”。那么这场战争的过程是什么样?
2.如何进行?
多媒体显示战争经过:
.png)
在这里教师让学生结合教材对过程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在重点突破方面做得不够。接着引出鸦片战争我们战败,签订条约,英国获取一系列特权——五口通商、关税协定、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赁土地、长期居留。
多媒体上显示: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西方商人简直是欣喜若狂。英国商人梦想,“只要中国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不应求了”。但是,事实是商品在中国很不畅销。
.png)
1853年拥有3.6亿人口的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价值只有0.75便士,而仅有14600人的洪都拉斯,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934.5便士,恰好是中国的1246倍。他们把英国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师:思考: 英国人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你又有什么看法?
当时西方国家是怎样扭转这种局面的?
生:认为是中国的市场开放的不够多。我认为英国人不了解中国的实际国情。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借口再次发动战争。
师:很好,谢谢。
多媒体上显示二次鸦片战争背景图示:
教师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两次鸦片战争我们战败,并且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攫取相应的侵略特权。对重难点的处理不够。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失败呢?
3.为何失败?
多媒体显示:中英比较材料: 日本人看鸦片战争之结局:假设现在让华盛顿做中国的皇帝,让惠灵顿做他的将军,率领中国军队同英国军队作战,结果胜负如何呢?即使中国拥有大量的军舰大炮,也要被英国的土枪和帆船打败的。由此看来,战争的胜败,既不在于帅,也不在于武器,而完全在于一国之根本力量。
—福泽渝吉《文明论概略》
师:同学们通过这段材料思考:为何失败?
生: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师:说的很好,请坐。
那么这场战争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
4.带来什么?——伤痛与苦难:永远的记忆
.png)
师:通过这张表格,你能看到什么?
生:……有人说:中国丧失了很多的主权,如司法主权、领土主权等
师:很好,请坐,谢谢!我们也可以说导致近代中国的“向下沉沦”。
多媒体显示:
.png)
师:这些图片显示这场战争又带给了中国什么?
生:刚开始学生不敢说,有人说: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
师:对这场战争不仅导致近代中国“向下沉沦”,而且导致近代中国“向上进步”。老师话锋一转,我们通常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的继续与扩大?
生:说完
教师总结:1、继续
<1>根本原因: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2>战争性质: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
<3>战争影响: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扩大
<1>从战争的进程看:侵略力量扩大,侵略时间增长,侵略区域扩大;
<2>从战争的影响看:
?开放的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更多主权遭到破坏;
?中国市场被进一步打开,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这一部分内容老师给学生的讨论实践太少。
5.有何启示:中华民族如何涅槃重生?
多媒体显示:
结合时事政治进行本节课的总结,让学生切身感受学习近代历史的重要性,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6.课堂小结 :学习中国史要有世界视野,学习世界史要不忘中国情怀。
课后各听课老师点评如下:
优点:充分整合教材,层层推进,重难点突出,专业和语言功底较好,上课有引人入胜的一面,干脆利落,教学设计凸显历史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学生的共同朗读,视频,人物对话等)。课堂提问基础上进行追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讲练结合。作为年青教师,本节课效果良好。
缺点:教师自己讲述的略显多了,可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语速过快。学生讨论的太少。过渡性语言应精准设置,仔细推敲。
一堂好课的标准,不仅教师要有精准的讲解,还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深入的思考。本节课教师对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整合,但是在问题的设置方面跟学生的实际结合的不充分,所以有时候问题以展示,学生可能都不清楚要问什么。通过本节青年教师汇报课,既感受到了年轻的活力,又感受到了专业知识的扎实。如果我们都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进行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融入课堂中来,我想我们离课程目标会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2017年版历史课程标准
[2]徐蓝 关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
[3]任世江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