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思路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9期   作者:王梅
[导读] 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领域,微课就是一个新兴的教育科技产物
        王梅
        冕宁县第二中学校   四川 凉山 615600
        摘要: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领域,微课就是一个新兴的教育科技产物。经过广大教师群众的努力推广以及逐渐深入的教学实践,微课以其便利而又高效的优势在教育领域愈发显得炙手可热,这些从初中历史知识的教学就可见一斑。我泱泱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不仅仅是淌过了岁月长河,更是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因此教师除了专业知识扎实,更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发掘并传承祖先留下的智慧结晶以及优秀的民族精神,并将之发扬光大。微课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以其现代化的元素介入,更高的趣味性和学习效率深得学生们的喜爱,使得历史教学过程更加顺畅。鉴于此,本文就如何将微课运用到传统历史教学课程中提供几个运用思路。
        关键字:初中历史  ?微课 ?运用
        一、微课对历史教学的影响
        伴随着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所呈现出的现代化以及多元化,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上升到了更高的一个层次。素质教育逐渐渗透到全国上下每一个角落,在传统的知识输出的基础上,革新教育方式,增加教学技能,健全教学理念,综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其全方位发展已经迫在眉睫。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还仅仅是停留在死记硬背历史事件这个水平上,学习过程阻力大,常常事倍功半不说,与我国现阶段的教学理念和最终目的完全背道而驰。微课的出现挽救了这一现状,它所带来的视听感受上的提升,不仅仅是激发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更使得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无疑是雪中送炭。
        二、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思路
        (一)以微课为引,提炼教学重点         
        微课本身的时间不长,短短几分钟就可以囊括全课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对课程的整体内容的一个提炼并加以升华,这样小容量高品质的教学视频片段,对于学生来说便于吸收,同时也为庞杂的系统课本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让学生有一个过渡过程,预习过程,如此一来,对学生来说是事半功倍,同时也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使得正式的课堂教学介入的更自然,也更高效。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准确把握当堂课的教学重点,搜集更多的通俗易懂的教学素材,将优质的微课短视频呈现给学生们,循循善诱。[1]
        比如,在课本中有“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初中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表面的课本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寡然无味的,尚且不说深层次的了解历史背景以及重大意义,就连简单的记忆历史事件都变得吃力,即使好不容易记住也会很快淡忘,因为在思想上没有触动,个人情感上也没有产生共鸣。这一课的核心思想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所在,不仅仅是互通经济,更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以及巨大便利。教师在课前将有关丝绸之路的内容以及历史人物张骞的事迹进行搜集,加以整合成微课内容,比如丝绸之路的具体位置和长度,发展到当今“一带一路”中丝绸之路的规模,给各族以及各国人民的生活,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由此来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归纳,主动发掘课程的中心思想,将丝绸之路的作用以及意义自行整理出来。


        (二)考量学情,精准设计微课
        初中生正处在一个思想观念的可塑期,对各方面的涉猎都还不够广泛,导致对事物的认知尚且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面,以及看问题的角度可能也比较单一,而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也就是说,学习历史不光是了解,要分析,要评判,要升华,学生看待历史是要有自己的见解的,但是他们的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撑一个完整的成熟的价值观,很可能对历史不能有一个准确的,客观的评价。教师在设计微课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到这一点,要循序渐进,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的同时,也要将学生的具体学情照顾到位。[2]
        例如“秦王扫六合”这一课,在学生的角度来看,秦始皇的形象很可能就只是一个暴君,他发动战争,消灭其他六国,所到之处,生灵涂炭,对百姓横征暴敛,惹得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然而真正的历史是这样的么?这样的评价对秦始皇是不是有失公允呢?如此,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就要注意历史背景架构,不仅仅要表现出秦国的军事强国形象,要让学生们知道,始皇大一统之前,是诸侯混战的局面,那才是经久不息的战争,秦国在面对各诸侯国的同时还要抵御西方蛮夷,这样腹背受敌的情况下秦国百姓仍高唱“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有维新变法,整合军事力量来彻底改变困窘局面的意识,统一后的中国无论经济文化都有着巨大的进步。
        (三)借微课重现历史,引起文化共鸣
        素质教育改革的目的很明确,改变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更加频繁的去引发学生思考,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全面提升个人素养。历史课程就能很好的做到这些,因为历史上有太多的文人志士,伟大领袖可供学生们借鉴和学习,用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3]
        历史文人中当数魏晋文人最具风骨,所以就拿教材中“魏晋南北朝文化”这一课来说,嵇康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做事是很有原则的,司马氏篡权后,嵇康隐居不仕,由此被构陷杀害,《广陵散》便为绝唱。微课内容里,教师可以将魏晋文人的故事多展示一些,如此一来,魏晋文化的特征在学生们的面前就自然的显漏出来了,无论是嵇康的高风亮节还是山涛的中庸处事原则,都异彩纷呈地展现出中国特色的一次文艺复兴,以此来刺激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以及深刻的文化理解。
        三、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微课的引入不单单是配合素质教育改革的进行,同样大大提升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在一种更先进更融洽的方式下融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当中,从学习效果来看也是事半功倍的。因此,诚如上文所述,要善于运用微课“抛砖引玉”,结合学生情况恰当设计内容,更多的引发情感共鸣,深挖历史意义,方能让微课在历史教学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顾传兴.浅谈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思路[J].考试周刊.2017(70):130.
        [2]尹疆琦.微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思路[J].好家长.2017(8):96.
        [3]张志玉.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思路[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4):53-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