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9期   作者:田雪梅
[导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整合为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
        田雪梅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陕西 西安  723100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整合为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从目标体系、制度体系、保障体系、课程体系、教师队伍体系等方面入手,融合政府、企业、高校力量,实现专业课程、创业课程、创业孵化基地三位一体,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思想,并为创业项目转化提供实训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水平。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对策
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创新和创业的融合最早出现在经济学领域内,人们认为对创新进行重新认识就是要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全新组合,在原有的经济基础上,创造新的经济效益。因此创新创业本质上就是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依托新思想新技术和新理念,打破既有的效益链条,实现效益增收。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创新创业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载体,创业本质是创新的一种具体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创新性等多种特征。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新常态下形成的全新教育理念,指的是通过高校课程教学,让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内涵,继而产生积极的应对创新和实践创业的心理状态。从教育的角度而言,该教育体系倡导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形式,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理念,并促使他们通过相关创业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在信息技术时代,科学技术从多个方面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为人们创造了多种全新的经济生产方式。当代大学生是最具创新意识的社会群体,在高校教学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推动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提升,激发大学生缔造更多的创业项目,推动社会创新和国民经济发展。
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有待加强
        就现阶段主要负责创新创业课程的大部分都不是专职的创新创业教师,而是就业指导教师,又或是专业课程教师,授课的教师并没有太多的创新创业知识储备,本身不够了解创新创业,也没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并不具备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进行指导的能力,所以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
        2.2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体系建设不够健全
        目前政府虽然对创新创业有一定的扶持政策,但是这还不够,并且学生在创业初期都非常缺乏资金,也就是说学生需要很多的投入,而政府应该尽量减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可能需要付出的费用。同时,因为学校的创业园设施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学生的创业实践会受到限制,而学生在这样的创业实践中所汲取到的经验也是有限的。
        2.3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创新并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创新的本质是创造,而创新精神是一种不断探索的精神,高校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积攒创新创业经验。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建立线上和线下共同的创新创业模式,让学生能够运用网络学习资源。即使现在大学生创新项目机制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学生也的确有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和创新创业比赛得到创新创业能力上的增长,并且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锻炼。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其实对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都有帮助。


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完善对策
        3.1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
        高校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综合提高。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创建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基于日常教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高校在明确目标的同时也要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和模式进行引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创新人才,让大学生明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对部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错误观念进行纠正,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力,实现预期培养目标。
        3.2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体系
        建立制度体系,一是要明确管理体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认清当前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协调各相关部门,实行共同管理。或者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管理小组,明确负责人,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渠道,完善课程设置等,以推动创业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完善政策体系。高校要对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进行细化,并将其分解为教学质量评价、实践项目扶持、教师队伍培养、学生评价等方面。例如,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执行标准,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明确创业项目入驻孵化基地条件、落实知识产权等多项内容,实现不同政策之间的协同机制,保障相关政策切实得到落实和执行。
        3.3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设置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要贴合教育教学现状以及创业实践现状,在课程设置方面坚持两个原则,即科学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实际需求的创业人才。在课程设置时要做到将创新创业观念和教学体系完美结合,确保以培养和提高“双创”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主导核心,并建立与之相符的完整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其中要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课程,主要教授创业创新基础理论知识和创业个案分析、创新思维等;二是创业创新核心课程,包括创业法律、制度、行业规则,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创业团队的组建模式,创业项目评估等内容;三是完善的创业实践保障,实行校企合作,积极吸收企业力量,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教学提供支持和保障,可以开展公司调研、创业案例探讨和创业竞赛等多种活动形式,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四是将双创课程教学和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形成以经济、管理、营销、法律、投资、金融等专业课程为基础的创业创新教育体系。
        3.4加强关于创新教育体系的建设
        我们要了解,天马行空或是不切实际的想法都不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改变还有创造才是创新的实质,创新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名词,它是一种精神,是社会为了有益效果而探索的精神。高校可以开设出一个让学生更好接触社会的渠道,或者说是一个机会,一个有利于学生积累经验的机会。高校需要在不同层次上建立相应的创新课程群,这样可以让老师得到技能培训,以此来完善关于创新的课程,除此之外,高校还要打造在校内进行实践的平台,这个平台里的专业要具有该专业的特点,还有对于教学资源要进行更新,软件还有硬件的建设也要加强。线上开放的课程需要在不同层次上进行创新,打造出不同于以往的以及具有创新创业特点的一个教育平台。创造出一种新的模式,让线下和线上相结合,把校内教学的优势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相结合,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两者相互前进。
结束语
        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进步中,大学生是最具自主创新意识的社会群体,更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积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能够更有效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团结。积极完善和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途径,高校只有快速推进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创业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虹.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困境和对策[J].中国商论,2019(24):255-256.
[2]徐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J].产业创新研究,2019(12):286-287.
[3]陈子辉.面向创新创业教育的实习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2):211-214.
[4]孟凡婷.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10(06):91-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