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夏兰
深圳市龙岗区贤义外国语学校
关键词:中考题、复习方法、考点、专题、课本
中考,全称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由初级中等教育向高级中等教育递进时所进行的选拔性考试。近年来深圳高中的录取率偏低,中考后会有很多同学被分流进入职业教育或直接进入社会。因此中考这个词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那如何让孩子在中考中脱颖而出,顺利进入理想的高中呢?我想作为中考复习的主要引导者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作为中考必考的一个科目,如何实现高效复习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今天笔者将通过分析近五年深圳市历史中考题,从中来探寻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方法,实现以考促讲,高效复习。
一、围绕考纲,夯实基础,考点各个击破。
通过对近五年深圳市中考试题的分析发现中国古代史分值占全卷分值为25%左右,其中中国古代史考查的选择题每年在8-10题左右,而且一般是分布在试卷的1-8题或1-10题,每题2分,材料题一到两小问,分值在6分左右。笔者通过将近五年深圳市中考中的古代史题目进行规整发现每一题都是围绕着深圳市发布的历史考试说明中的考点而出的,无一例外。这里我将以2019年的深圳中考题为例。根据2019年发布的深圳市考试大纲中的历史考试说明,中国古代史总共有29个考点。而2019年深圳历史中考古代史部分的1-8题分别对应的是考点2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考点4西周的分封制,考点7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考点8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考点19北宋的政治和宋代经济的发展,考点23明清时期君权的加强,考点25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考点28《本草纲目》《红楼梦》。材料题31题的第一小问和32题的第一小问也分别对应了考点11《史记》,考点19北宋的政治和宋代经济的发展和考点22四大发明。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近五年深圳中考题每道题目都紧紧围绕着考点而出,没有出现过任何一道题超出所给考点范围以外。可见,考试大纲为我们的中考复习减轻了很大的负担,让我们的复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因此,中考的复习我们要围绕考纲,将考点各个击破,这也是中考复习的第一步。
其次,从近五年的考题来看,中考对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的考察是相对比较基础的,一般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部分,而且识记和理解的比例占很大,运用比较少。因此考试难度也相对较小。接下来我们以考点七为例,一起感受中考题。通过前面的表格我们不难发现考点七: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是近五年的一个高频考点,几乎是每年必考题。其中2015年的第4题、2016年的第3题、2017年的第2题都是识记类的题,2018年31题第一问和2019年第3题也都只需要对材料稍加理解便能作答。
例:
2015(4)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正统思想始于(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参考答案:B
2016(3)孔子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主张( )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仁者爱人”
C.“兼爱”、“非攻” D.“无为而治”
参考答案:B
2017(2)墨子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他主张( )
A. “无为而治” B.“仁者爱人”
C.“兼爱”、“非攻” D. “制天命而用之”
参考答案:C
2018(31)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他”是谁(1分)这一时期各家学派非常活跃,这种局面被称为什么?(1分)
参考答案:孔子、百家争鸣
2019(3)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平台,各农学派在此进行交流与辩论。稷下学宫体现的历史现象是( )
A.诸侯争霸 B.兼并战争 C.百家争鸣 D.统一思想
参考答案:C
以上考点五道题的考察的都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情况,也是学生普遍的得分点。因此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夯实基础是前提。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最好采用师生互动式的复习方法,老师可以带着学生来记忆。切记为了赶进度,教师满堂灌。同时也要让学生养成堂堂清的习惯,每节课复习的知识点课后一定要及时的巩固复习,以免知识点堆积在一起,导致记忆难度增加。同时也要加强反复记忆,以免遗忘。
二、专题规整,比较对照,加强联系。
在第一部分我们论述了基础知识复习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第一轮考点复习的目标。但如果仅仅只将考点突破了,而不把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前后联系搞清楚,无异于手上握着一堆漂亮的珍珠,始终不能将其串连成美丽的项链。如果只是遇到简单的知识点记忆题方能应对,但是要是遇到需要理解和对比的题目,就很容易将知识点混淆,张冠李戴。在此我以高频考点二十三:明清时期君权的加强中所考的题目为例子。
君权的不断加强,是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不仅明朝、清朝在加强,从秦朝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开始,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在尽自己的所能加强自己手上的权利。著名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等君主在位期间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皇权。如果是按考点复习,部分学生只能勉强记住,一旦考试的时候将各朝代加强皇权的措施放置一道题目中,便难以辨认。因此大大降低了做题的正确率。如:
2015(10)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统治政策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称其危害“等于焚书”。他抨击的是
A.设立宣政院 B.废除丞相 C.八股取士 D.设军机处
参考答案:C
2016(9)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下图是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根据内容判断这位同学加强君权的皇帝是
.png)
参考答案:D
以上两题的选项中分别出现了不同朝代的措施和不同的君主,如果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将历朝历代加强皇权的措施进行专题规整,并进行比较强调。学生在做题时便比较容易出错。在中国古代史中,除了君权加强这一个微专题外,还可以组织如各朝代经济发展、民族关系、思想改革和对外关系等相关专题。这就需要老师进行整体把握和归纳。
由于专题复习是在第一轮考点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们还可以通过纵横联系世界史等相关知识点,对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对照。让学生对历史上发展规律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更深刻的理解事件之前的前后联系。
三、学生自我完善,回归课本。
在文章的开头笔者有谈到教师在整个中考复习中具有主导的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代表教师要包办一切,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业。特别是在进行了考点、专题复习以及大量练习之后,我们更应该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目前我国的一般都是一对多的教育模式,一个老师面对全班几十个同学,并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最后阶段学生的自主复习,查血补漏,自我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复习,效率会很高。
但是在学生自主复习的过程中,很多人会面临一个选择上的困难,在纷繁复杂的中考复习资料中,应该选择哪一个更为权威的版本呢?在解答此问题之前,再次让我们将目光转移至近五年的深圳中考题。
首先我们来关注材料题的选材:2019年材料题31题材料一关于司马迁的材料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2018年材料题31题材料一关于孔子的材料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2017年材料题31题材料一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材料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016年材料题33题材料一和2015年33题材料一的丝绸之路路线图均来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教材。2015年33题材料题二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材料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通过以上数据大家不难看出,近五年中考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的材料题几乎都出自于教材。其次选择题的题干材料,特别是图片材料也有大量出自于历史教材。由于数量较多,在此不加以举例。因此在最后阶段最好的复习资料一定是教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特别是多关注书本上的图片和古文引用等相关材料。其他的中考复习资料只是作为辅助性材料使用。
以上便是我通过对近五年的深圳中考中国古代史试题部分的分析,得出的一些粗浅的关于复习策略的思考。中考的复习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个有限的复习时间里,作为老师心中一定要有完整而详细的复习计划。在复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互动式的教与学的模式。踏踏实实做好复习的每个环节,相信中考一定能够取得一个良好的结果。
参考资料:
1、2015—2019年五年的《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卷》
2、《深圳市2019年中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
3、《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
4、《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