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课程”下科学与信息技术学科融合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9期   作者:何鸿
[导读] 学校“行走成都”课程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具有问题意识,体验并初步学会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倡老师间进行全面深入地学科融合
        何鸿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 四川 610071
        【摘要】学校“行走成都”课程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具有问题意识,体验并初步学会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倡老师间进行全面深入地学科融合。本文构建了基于“行走课程”的信息技术和科学学科教学教师协作方式;以“行走课程”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学科融合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学习,并自主利用身边材料、数字化工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协同开发创新作品,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字】学科融合 协作方式 学习方式
        
        一、信息技术和科学学科融合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学校行走成都课程培养目标是通过“行走成都-自然地理”系列课程,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和热爱学校,我校一二年级科学学科教师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了深度融合,带领孩子们从银杏探索之旅开启探索校园植物之行,从观察树洞里的蚂蚁开始进入了奇妙的昆虫世界,深入了解了校园生态环境,感知了大自然生命生生不息的相互依赖。
        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其对象是客观现象,内容是形式化的科学理论,形式是语言,包括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现代科学通常分为三个主要分支,自然科学(例如: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研究个人和社会的社会科学(例如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以及研究抽象概念的形式科学(例如逻辑,数学,计算机科学)。由此可见,科学和信息技术就学科研究范畴上是统一的。
        二、教师统一理念、共克时坚
        (一)共教研同备课,实现学科内容统整,打破学科边界
        1.改变观念,打破学科边界:共教研同备课
        老师们各自查找学习关于科学和信息技术学科融合、学科整合文献,以期找到可以借鉴的方法。张丽君在《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问题研究》一文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对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应在教师的主导下, 各种教学方法互相协调, 相互促进, 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得以发挥, 因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在学科的教学时间里整合, 即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问题经过查找资料,对行走课程目标的认真研读,对学科素养深入学习,反复研讨,发现只有打破学科边界,统整教材内容,才能实现真正的融合。”[1]
        2.1+X固定教研时间
        首先,进行课表比对。组内老师将自己课表公示比对,找到共同教研的时间,为周五老师例会后。
        其次,两两比对。一次教研肯定无法解决课程实施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不同的老师上同一个班,上课进度需要沟通,学生掌握情况需要交流。于是同上一个班的两位老师进行了第二次的课表比对,及其他事务比对,确定该班沟通时间。
        (二)统一理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能力
        科学的思考方法分为四个阶段: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假设(猜想假设)、实验、研究。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启蒙和锻炼孩子科学认知的妙招,也是科学老师们培养孩子思考的目标。

但是它是否适合信息技术的学习呢?
        信息技术操作具通识性,经过仔细研究,我发现科学地思考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于是我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使用鼠标时主要观察鼠标指针形状变化,产生对鼠标操作的猜想假设,然后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如果有可能就去研究,看看在其他情况下是否也有这样的效果。例:窗口变变变第一课时。我以双击打开和关闭“我的电脑”窗口为例,孩子们小组互助学习完后,1.2班杨涵熙就举手提出:“我想看看桌面上其他图标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双击就打开,还有关闭按钮可以关上它。”我为她的想法点赞,班上同学听了也纷纷表示对这件事好奇。于是我大胆请他们尝试,孩子们发现,大部分窗口都是可以这样操作的呢!教室里发出了阵阵欢呼声,我乘机告诉孩子们:“只要你会思考,你的计算机就会很能干!”接下来窗口变变变的其他课时中,孩子们大胆地对桌面图标进行试探,对各式各样的窗口进行改变,现在他们现也不怕各种窗口了,包括各种莫明的弹窗。“弹出窗口太调皮,按下关闭关上它!”这是孩子们的口头禅。
        我看到了孩子们比往届学生在面对弹窗和打开新窗口时,多了一分自信和从容,可见科学的思考方法适用于信息技术课通识性知识的学习,能有效提高孩子的数字化学习能力。
        教会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后,他们更加大胆地去探索未知地电脑使用领域,自然而然地产生联想,用相同的操作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更加淡定地面对数字化学习环境。学生们也发现,原来科学的学习发现可以解决信息技术的学习问题,这难道不像是打通了孩子学习的任督二脉吗?可以想像,他是否会想到将此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呢?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学生“发现—探索—研究—创造”学习流程,践行课程目标
        学校银杏树种植在学校大门右侧,已有20年,一年四季美景交替。孩子们很容易就发现它,学校自然景观每天在孩子眼中变幻、耳中交替,这是他每天必须经历的时刻,也是他很容易发现的存在和变化。个体在生活中“利用他的能力改造环境,因此引起许多新在刺激,这些刺激再引导他的各种能力,使它们不断发展”[2]。行走校园系列课程,我们都从发现开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出研究的问题,教师引导其深入思考,体验并初步学会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课堂上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站在了课堂的中央,老师成为支持学习的引导者。
        例如:秋季《银杏探索之旅》虽然按内容课程框架搭建为叶——果——树——干,但每两个搭档完成的顺序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根据开课时间、当天天气状况、班级孩子的关注点等,每个班孩子的四个内容开始的顺序都不一样,因为老师根据孩子发现的点开启此项研究,这也给彼此提供更多值得借鉴的经验。老师做了课程的引导者,孩子成了课程的主人。这激发了他们研究探索的兴趣,有很多孩子还拉着爸爸妈妈一起研究。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到图书馆、互联网上找信息,还有的孩子利用爸爸妈妈的人脉资源,找到了植物研究专家,给同学们分享了很多老师都不知道的知识。在分享过程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得到了提升。有了前期自己的研究发现,再来学习科学的知识,孩子创作的作品也有了个性化的表达。
        讲解到秋天,银杏叶掉落的原因时。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道,因为叶子黄了。老师由此提问:为什么原本绿绿的叶子随着季节的变化,变黄后回慢慢的掉落下来?这里来关键词叶绿素—叶黄素出现了,让孩子们认知到叶绿素是银杏妈妈传输给银杏叶的,保持水分充足不易流失,为银杏生长提供营养,到了秋天,因为银杏是落叶乔木类,会感知外界温度的变化,为了让自己体内的营养不易流失,会产生大量的叶黄素,让体内的营养不流失,这个时期属于休眠期,能够在寒冷的冬天保存体力,到春天来临之际,再次蓄势待发出新的能量,感知带到外界温度上升,抽出新芽,展示出它的勃勃生机。
        ……
        随着行走课程的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融合的研究还将继续,因为它是认知学习和学生年龄特点的,能培养终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经过行走课题的研究,学科学习的深度融合,教会孩子正确的思考方法,自信地面对数字化学习环境,自主的学习,是我们将一直坚持地道路。
        
【参考文献】
[1]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2]杜威《民主与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