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计算教学中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9期   作者:陈美娜
[导读] 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性组成内容,强化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计算能力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陈美娜
        同安区埭头小学
        摘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性组成内容,强化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计算能力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日常训练四个方面对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融入展开探究。
        关键词:小学;计算;数学;核心素养
        引言:计算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处于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双重背景下,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也是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深化认知,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计算教学中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一、提升教学目标设计的导向性
        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是指通过教育教学使学生取得一定的学习成果,教学目标的关键落实点在于学生而并非教师,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应当是通过教学活动中的引导帮助和评价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细化的教学目标制定,当学生能够在预期范围内实现教学目标时,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教学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以三年级教材中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章节的教学来看,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流程,能够对算理进行清洗表述,明白两位数乘法的书写格式;第二,掌握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式,能够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发现,在开展两位数乘法的教学构成中教师能够有效的掌握具体教学过程和最终的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对两位数乘法的笔算探究,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掌握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有效运用。同时,也能够很好的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和结果进行反馈,例如学生的算理和算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具体的两位数乘法计算格式,在教师加以引导后能够正确流畅的进行计算。此外,教学目标的设立还很好的体现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使学生能够对计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以积极状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较为明显,教材的内容也具有一定层次性,对于各个学段的教学标准都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以四年级教材中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章节为例,该部分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掌握之前学过的加减法竖式计算方法、四则运算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在学生学习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知识后又能够很好的承接后续教学环节中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相关知识。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了三项内容,即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证书加法运算定律,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制定,能够强化小数知识的联系,高度契合小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发展规律,能够在旧的知识经验整合迁移中实现新的知识掌握。


三、根据学生学情引导学生个性化思考
        根据学生学情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考的重点在于加强对学情的掌握,通过学生的学生需求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优化。由于学生的差异性特征,学习能力和认知习惯都存在一定的差别,为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就要加强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掌握,在营造轻松和谐教学环境的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反馈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学习情况。以一年级教材《9加几》章节教学内容来看,教师通过发放小棒、图画纸等学具引导学生进行加法算数,有的学生可以通过“凑十法”进行相应的计算;还有的学生选择通过单独数数的方式获取计算结果;再或是部分学生可以直接从9开始计算,在9的基础上加上对应的数字;还有学生会通过画图的方式进行计算。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计算方式和习惯进行了解后,可以为学生分析不同计算方式的优势,让学生明白“凑十法”的计算优势,以此转变自身的计算习惯,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动手实践的机会,但有时会把握不准动手操作实践的度,重实物操作而轻抽象概括,导致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不够深刻。如某教师在教学“9加几”时,在学生通过实物操作已经初步感知算法的基础上,仍让学生动手摆小棒计算9+2,9+3,9+5,9+6,9+7,9+8,9+9,如此反复地操作,虽然让学生巩固了“凑十法”,但却失去了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良机。计算教学应让学生经历实物操作一表象操作一符号操作这三个过程,在此课例中,教师应在实物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忆并用语言表达计算的过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经历9+早的符号化过程。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抽象思维就能逐步深化。
四、开展丰富的课堂训练
        运算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中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中重点培养的十大能力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运算能力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层层理解掌握运算知识,二是逐步训练形成运算技能,三是综合训练形成运算能力。可见,运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定量的计算训练。但一节课如果只是让学生至始至终埋头演算,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教师应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练习环节,内容与形式要新颖。因此,计算内容的选择应既体现基础性、层次性、挑战性,,做到口算训练与笔算训练相结合,基础性训练与发展性训练相结合,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而形式的设计则要体现自主、扎实、有趣,做到个人练习与小组互评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课件演示相结合、静态练习与游戏活动练习相结合,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寓学于乐的情感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语:以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在于让学生对计算教学产生兴趣,能够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最后可以将计算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师应当加强对这一教学目标的深化认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运用丰富学生计算知识的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海珍.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 科普童话, 2018, 000(03X):P.18-18.
[2]谢甦生. 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J]. 文渊(中学版), 2019, 000(005):644.
[3]张春映. 浅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落实[J]. 考试周刊, 2018, 000(087):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