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3期   作者:李昭
[导读] 素质教育倡导德育先行,做好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需要从小做起
        李昭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中心小学   322200
        摘要:素质教育倡导德育先行,做好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需要从小做起,需要注重对小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尤其是一年的学生更是如此。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可以将德育思想与小学语文学科内容进行融合,让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接受高尚的道德教育。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前言:
        在小学教育阶段渗透德育教育思想,可以借助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形成正确良好的三观,是学生受用终身的教育。因此,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将其与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在实践教学中循循善诱的渗透德育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并正确理解德育教育,从而培养和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一、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教育是义务教育中的核心目标,有效渗透德育思想,可以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正确、积极的影响,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即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要合理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在实践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这样才能契合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对其思想、道德、心理、行为等方面进行培养和教育,从而让学生成为时代优秀青年,继承和弘扬我国优良传统,为祖国富强、民族繁荣、社会稳定、生活和谐而贡献一份力量。
二、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借助游戏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生年龄小,对于说教课堂和静态文字知识不敢兴趣。此时,应用游戏教学开展课堂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性,是目前小学教育阶段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所以教师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可以借助游戏教学,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游戏教学进行融合的同时,挖掘德育教育元素,让小学生可以一边游戏、一边学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德育思想熏陶,这样有助于学生持续接受德育教育,既能实现趣味课堂教学,又能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是一举多得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我说你做》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他人说话进行理解,然后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这样的教学内容与“你画我猜”游戏比较类似,所以教师可以将两者进行融入,让学生通过课堂游戏,引导学生认真听他人讲话,然后迅速做出相应的动作,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难度,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个时间,要求做出动作的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此时,教师这样可以向学生渗透德育思想,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听他人讲话的习惯,这样是一种尊重,是友谊友善的一种表现。然后在学生做出动作时,如何动作不正确也不要嘲笑其他同学,要让学生学会理解和包容。

这样借助游戏教学的趣味性,即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以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展现出来,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从而将德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革新教学理念,渗透德育教育
        素质教育背景下,需要教师及时革新教学理念,摒弃应试教育诸多弊端,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增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这很好的迎合了德育教育方式,因为直接开展德育教育,为小学生讲过多的道理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和体验,逐渐领悟则是很好的教学方式方法。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放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做好组织和引导教学,调动学生的主观意识,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和情感体验,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德育教育的渗透。
        例如,在小学语文一年级声母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势必将声母发音练习作为教学重点,通过跟读、朗读和默读等方式加强学生记忆。这样的教学模式过于枯燥,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认知的提升,只是死记硬背课堂知识的一种表现。所以教师要及时革新教学理念,将声母发音与汉字教学进行融合,并借助汉字字义的表达强化学生学习体验和情感表达。比如,在学习b、m声母发音时,教师可以将其与汉字“爸”、“妈”进行联系,然后在引导学生回忆或是回家观察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细心照顾和默默的付出,并在放学见到父母时告诉自己在学校里学习了b、m声母,并进行发音和组词,说出爸爸和妈妈,并引导学生为爸爸和妈妈做一件事,比如为爸爸捶背,帮妈妈做家务,让学生可以在生活感受父母的辛苦,引导学生要孝敬父母,体谅父母的辛勤劳苦。
(三)注重因材施教,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生思维处于形象认知初期,彼此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他们的心理思想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目前,学生个性化发展、差异化教学、分层教学等教学模式都是为了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因材施教,照顾更多学生学习需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刀切”,不能为班级学生制定相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因此而感,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教师也不能急于求成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够第一时间领悟德育思想,一定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斗志,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
        例如,在学习小学一年级语文《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时,除了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学习和讲解外,很多教师都会进行课堂延伸进行拓展教学,会启发学生思考,小壁虎还可以向哪些动物借尾巴,这些动物又会怎样回答壁虎呢?但有思维活跃的学生会提出问题,小壁虎为什么不自己做一条尾巴。此时,教师要对这类学生提出表扬的同时,也要为其讲解,教师让大家这样思考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交际,并通过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学会同情他人。这样渗透德育思想会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感悟更多德育思想,从而为学生学习更多的德育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总结:
        小学教育阶段是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黄金时期,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科内容,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元素,让实践教学中无痕的渗透德育思想,这样才能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更多正确的德育教育熏陶,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新时代的优秀青少年。
参考文献:
[1] 莫志鲜.小学低年级语文德育的重要作用和实施途径[J].未来英才,2017,(6):238.
[2] 周乔云.核心素养下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德育渗透[J].文学教育(下),2018,(3):88-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