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继芳
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二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它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让学生富有文化素养,了解中华文化并且让其重视语言文化素养的积累。因此,对小学生而言,语文的学习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教师要积极地进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构建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其课堂氛围,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所以本文将重点探究一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字】小学语文 课堂 教学效率
【正文】提高课堂效率不是让教师一味地加快知识讲解的速度,而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教师再结合学生自身语文素养,逐渐提高课堂密度。小学生上课大多会出现坐不住、走神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学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眼球,让其跟随自己的课堂节奏,逐渐融入进来,成为课堂的一部分。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办法有多种,但是适合班级的方法却是屈指可数的,故此教师要多多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与上课的状态,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目前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原因
1.1教师缺乏课后的教学反思
随着我国中华文化的不断推广,人们越来越重视语文学习,因此,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让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多是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教师在每次课后要适当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对于每个教师来说,是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明白教学行为中的不足,从而使自己从旧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培养锻炼教师的不断创新教学理念的能力。现如今,不免还有些教师死板式教学,遵循旧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以自己讲解课本内容为中心,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知识点,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学习语文。因此,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1.2教师教学学目标不明确,上课混水摸鱼
教学目标是根据班级学生学习能力和新知识接受能力而制定的,其实现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完成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将直接导致教师不清楚教学生什么,学生不知道在学什么,这样的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办法就是教师缺点学习目标,并让学生明白本堂课所学习掌握的知识。
语文课应该培养学生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有些教师为了提现自己的教学能力高超,讲课内容七零八碎,课外知识扩展太多,学生抓不住重点,致使课堂效率不高。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2.1教师娱乐式教学,提高课堂氛围
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对一件事情注意力完全集中,故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娱乐与学习相结合,抓住学生注意力,让其学习思路跟着课堂进度。
例如小游戏,寓言故事,富有趣味性的谜语等,教师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我是什么》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我是什么”造句,在说我是什么的同时,把其象征性动作做出来或者用拟声词形容一下它的声音,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教师也可以找一些类似于这篇课文的文章,给学生阅读,让其再猜一猜。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开发学生的的想象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教师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牛郎织女》这一课时,可以讲述一些与其有关的东西,例如七夕节,情人节等等,还可以课外拓展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2教师鼓励式教学,锻炼学生自信心
“鼓励”是提高人自信心最好的办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鼓励时,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肯定,当学生得到教师的肯定,便会无限开发自己的潜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潜力是无限的。因此,教师在讲述课文时,要多提问,利用“提问策略”教学,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根据其回答内容情况进行评价和给予鼓励,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锻炼学生自信心。
2.3教师有侧重点式教学
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思维逻辑能力没有得到全面开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侧重点和目标,旨在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构建学科素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先在课堂中前后桌进行讨论,然后课下再总括身边小事,200字左右,要求要有主要人物和事件,第二天教师收上来学生写的小事,进行语句修改和通顺句子,在课堂上点学生进行演讲,学生演讲结束后,要对其好句子进行点评,让其余学生模仿学习写优秀句子。
【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教学对于小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小学教师必须严格重视。提高课堂效率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功的,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努力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能力得到提高,课堂效率也自然提升了。
【参考文献】[1]陈红梅.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1):139.
[2]贾钢成.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20(39):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