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第一学段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支架教学的运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3期   作者:许珮
[导读] 本文主要从小学第一学段语文阅读教学出发,研究小学低段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方法
        许珮
        成都市武侯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都附属小学  四川 成都 610043
        摘要:本文主要从小学第一学段语文阅读教学出发,研究小学低段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方法。在一线课堂教学中,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材编排上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在阅读这一板块,对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要求做了提升。在小学低段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要求。需要学生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并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两条要求都在一定程度上指向维果茨基支架教学理论。低段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过程中,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搭建支架十分重要。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用插图,用课后题中的提示以文本为突破口,最终达到第一学段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第一学段 语文阅读教学 支架教学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课例研究法。
一、支架教学理论
        维果茨基强调学习的社会特性,认为人的高级心智功能都是社会性的,它们的发展都是社会文化内化的结果。“所谓内化即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如语言、概念体系、文化规范等)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来有意识地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①维果茨基社会化学习理论与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统编版教材)所提出的要求相一致。注重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积累知识。例如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识字加油站,教材呈现了一幅课程表的图片,气泡框中的文字提示“看看你的课程表,星期三有什么课?”体现了教材生活化,在生活中学习的编排特点。
        “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初,维果茨基就首先将“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 )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的研究,他发现儿童的发展水平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现有认知发展水平,即学习者现在已有的可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个层面是潜在认知发展水平,即还没有形成的但可以在成人的帮助下解决问题的能力。”②统编版教材在低段课堂阅读教学中就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教材编排体系。从一年级借助图画阅读课文到二年级借助提示讲故事,是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维果茨基学派的教学观强调通过搭建学习支架并逐渐撤离,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和修正,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最终能够独立学习。”②
二、小学第一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统编版教材阅读编排特点
(1)统编教材阅读教学采用“双线编排”。每个单元确立一个人文主题,还有多个“语文要素”培养要求。例如一年级上册八单元,以“观察”为人文主题,附有两个语文要素一是初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借助图画阅读课文。这样的编排形式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在课堂阅读学习中培养阅读能力,学会方法并在课外阅读中灵活运用。
(2)更加注重阅读量的积累。一二年级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快乐读书吧”。在“快乐读书吧”中安排了多本课外阅读书目。以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其中编排了四本《和大人一起读》。每本书都有“阅读指导”栏目的编排,指向阅读方法和阅读主题。这套书的阅读字数有320000字。这对刚刚从幼儿园迈进一年级的学生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对学生的识字量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阅读中运用课堂上掌握的阅读方法也提出了要求。
2、小学第一学段学生阅读能力
(1)低段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待培养,主要表现有以下问题。第一学生在阅读上存在较大的字词认读障碍,需要借助拼音阅读。第二学生阅读量少,个别学生的几乎没有课外阅读的积累。第三学生朗读拖拉。
(2)低段学生提取信息能力薄弱。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无法准确提取课文中的有效信息。有的学生提取信息不完整,有的学生又做了多余的信息提取。
(3)低段学生读题审题能力弱。在完成考试题时不能正确理解题目意思,按题目要求完成答题。
三、小学低段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支架教学的运用,以统编版教材为例
   温儒敏教授提倡在阅读教学中使用“1+x”方法,通过讲解一篇文章,延伸指导读书方法。③正因为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和低段学生的现存情况。低段语文阅读教学在课堂上,老师要注重方法引导。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方法,用到课外阅读和试卷作答中去。


        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一二年级的学生要达到:“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这两条课标要求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指向了支架式教学。
        在一年级上册《小蜗牛》一课当中,课后题提出了“对照图画,读一读”课文的要求。该篇课文是一年级上册第一篇没有进行全文注音的课文。旨在引导学生借助图片识字、读文。课本为学生搭建了精美的插图这一支架。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要求。老师在教学时需要充分利用课本编排时留下的支架,教给学生看图的方法。
        又如在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当中,课后题要求学生“连一连,说一说”让学生借助课后题当中的提示明确课文中写了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小蜻蜓的停机坪、小青蛙的歌台、小鱼儿的凉伞。用文字的形式,把课文的行文线索提取出来了。教师在类似课文的教学中,也需要渗透给学生提取课文主要脉络的方法。此外,《荷叶圆圆》这篇课文中,也配有两幅颜色艳丽的插图。指向课文内容,老师教学时,可通过引导学生用上固定句式说一说,“我在图上看到     的荷叶上有                的                。”从而借助课本编排中的图画,给学生搭建阅读支架。
        一年级下册课文《要下雨了》同样用了课后题和插图给学生搭建阅读方法学习的支架。课后题“想想燕子、小鱼、蚂蚁下雨前都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读文提取信息。插图中燕子、小鱼、蚂蚁和兔子在对话,提示了课文的主要角色。学生可以通过插图和课后题结合,回归文本,提取信息。这里,相较于之前的学习又有了一定的难度提升。之前的图画和课后题都给了学生丰富的提示信息,而此文,对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体现了支架教学理论中“通过搭建学习支架并逐渐撤离,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理念。
        整个一年级的课文编排,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画,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课文。这些插图给学生明晰的线索,能够梳理出课文脉络。但教材在一年级还没有明确提出借助图画讲故事的要求。老师在教学时也不要过分拔高要求。
        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课后题要求“读第四自然段,给下面的内容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这里第一次以文字形式呈现讲故事的要求,请学生讲一个自然段的内容,而撤离了图片这一辅助。教师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叙述称象的关键文字。在一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课,则要求学生借助文字提示讲整篇故事。
        由此看到,二年级教学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借助提示讲故事”的要求。并且,随着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对学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二年级上册借助文字讲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到二年级下册学生需要能够借助文字提示讲整篇课文的内容。支架已由“图片+文字”减少为“文字提示”。
                                 
                                                 参考文献
①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6.
②邓尤佳.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③ 温儒敏.“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 11) : 3-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