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珊
浙江省东阳市六石街道中心小学 322104
摘要: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对于教育改革而言,应该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着手,以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现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同时结合数学知识的要点和难点,采取了科学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教学问题,以此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本文就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及对策,展开了合理科学的分析,并且总结出了几点有效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计算教学;热点问题;对策
前言:
计算教学是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通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对学生的后期数学学习,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对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和难题进行详细的讲解,从而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和应用。
一、重视运用引导教学模式
新课改实施背景下,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这不仅可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促使学生由被动性的要学习,转化为主动性的想学习[1]。现代小学教学中虽然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并不代表教师放任学生而不顾,所以教师仍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充分的发挥引导作用,以此运用引导的教学模式,逐步带领学生掌握所学知识。首先,教师在运用引导教学模式时,要注重将知识和引导方式相结合,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容易的理解知识,而由于是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所以对于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其次,采用引导教学模式,讲解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时,更要注重引导形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所谓热点问题必然是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重点,以及是考试经常涉及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应该将引导的方式具体化和形象化,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引导明白热点问题所包含的重点知识。
例如,教师在讲解“混合运算”的计算教学时,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此知识章节的热点问题是,“在混合运算中应当如何确定计算顺序”。而后,教师正式开展教学活动时,就可以采用引导的方式,将学生带领到“混合运算”的知识学习中。如,教师运用出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小明到达超市后,购买了5个苹果、5个橘子、5个香蕉,另外,还购买了3瓶可乐,问小明一共购买了多少商品”。在学生已经掌握加法运算的情况下,必然可以回答出“18”,教师在得到答案后,可以继续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同学们是逐个将商品加在一起得出答案,那有没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观察练习题发现,“小明”买的水果种类个数都是“5”,所以也可以用乘法运算表示,只是需要在得出结果后加上可乐的数量。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想法,在黑板上写出混合运算,而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当计算式里同时出现加法和乘法时,需要先算哪种计算呢”。此时,学生必然会认真的思考计算顺序,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可以分别尝试“先乘法再加法和先加法再乘法,而后对比得出的结果是不是18”。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计算,发现只有先计算乘法得出的结果才会是“18”,所以学生就会得出结论在乘法和加法混合运算中,必须先算乘法再算加法。通过合理的引导模式,不但让学生掌握了计算中的热点问题,还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有效的提升了教学的效果。
二、运用情境体验教学模式
小学教育阶段所面对的受教群体,是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孩童,所以在教学中通常存在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和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教学情境创设法,提升学生对计算教学中热点问题的掌握[2]。而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结合热点问题的知识点,尽量保证学生可以通过情境体会到热点问题的知识要点。第二,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具有趣味性,如此一来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周长》章节时,教师就可以针对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创设出合理的教学情境。如,此章节的热点问题是,要求学生掌握周长的意义,以及学会计算周长的方法。在明确热点问题后,教师为学生创设相关教学情境,“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将要组织运动会,要求每个班级指派出运动员参加跑步比赛”。当学生得知要举办运动会后,必然会十分兴奋,教师顺势将学生引导入情境中,“比赛要求运动员围绕操场跑完一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怎么样才能知道运动员跑了多少米,以及运动员的运动路线”。学生根据对操场的认知,在练习册上大体的画出了操场的图形,并且回答按照操场跑道,量一量就能得出答案。而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肯定,并且告知学生运动员跑的路线就可以称之为操场的周长,量出的结果就是周长的长度。最后,教师分别将操场的直线跑道和弯道的长度告知学生,并且要求学生计算出操场的实际周长。通过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境的理解了周长的知识点,并且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求周长的热点问题中,从而实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排斥心理,以此导致数学教学始终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针对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出发点,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例如,教师在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时,如果单纯的以“30*5+6=?”、“150/3*6=?”的形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针对计算练习的热点问题,改变一下出题的思路,以此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又能提高学生的解题兴趣。如“30*?+6=156”、“150/3*?=300”等,学生根据计算式的形式,如此一来,不仅达到教学知识热点问题的目的,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热点计算问题时,教师应该根据热点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结合学生的特性,设计出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以此提升教学的质量。此外,在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方式时,教师要确保情境与教学知识相贴合,以及增加情景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加强学生对热点问题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杜晶.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问题的研究[J].才智,2019(28):93.
[2]郁藕琴.小学数学课上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