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时事叩响心灵,德育课堂浸润童心 ——浅谈时事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3期   作者:聂璐璐
[导读] 你一定还记得一篇字里行间充满焦虑的文章《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曾将舆论的焦点牵引到校园欺凌的问题上
        聂璐璐
        青岛北仲路第一小学
        你一定还记得一篇字里行间充满焦虑的文章《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曾将舆论的焦点牵引到校园欺凌的问题上。人们在忙着评议校方的回应与定性、忙着追究责任的根源,一时间“校园欺凌”的字样透过各式新闻客户端挤满了掌心世界。
        从欺凌问题角度看,德育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倡导性的,即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比如应该学习雷锋,应该好好学习,应该尊重父母等等;另一方面是约束和限制性的,即告诉学生什么不该做。在校园,教师告诉学生的善恶标准从来都是非常明晰的,而且会有相应的奖惩规则。但当道德的限制部分还有很多争议的时候,特别是不能与家长达成共识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家长们针对事件的争论,或是因为一时之快说出的狠话,都在影响着孩子们还未成熟的心智,而这一切正在悄悄的影响着千万所校园中的学童。
        由于小学生年龄的特点,对于一些事情的判断和理解有时候会偏颇,我们必须对其作出正面的积极的正确的指导,才能帮助其健康的成长,而德育课正肩负着传播正能量,形成好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健全人格的使命。作为德育教师我一直在摸索,我认为时事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可以引发思考,震撼心灵,最关键的是孩子们对这些社会上热议的话题很感兴趣,静心回想,我们的生活真的从来不缺新闻热点,罗尔、动物园、女排、钓鱼岛,抗战胜利日,屠呦呦……这些事件中涵盖了德育纲要的道德规范、心理健康、法制意识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责任意识、权利义务、安全意识、顽强拼搏、热爱祖国、自尊自爱等德育课堂需要掌握的内容和培养的行为习惯。
一、时事教育运用在德育课堂中的优势十分明显
(一)有助于弥补教材编写的滞后性
        教材编写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都有着相对滞后性,特别是思政课教材有的观点和事例会随着新政策新提法新事件的出现而显得落后,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关注时事,及时对教材观点和事例进行更新补充。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4.他们是家乡的骄傲》一课中教材提供的优秀人物都离孩子们很远,特别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们,很难能将乡镇企业家、妇女主任作为榜样,而此时恰逢青岛籍草根航海英雄郭川失联,这件事牵动着13亿中国人的心,一时间对于郭川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说郭川有梦想,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每个中国人学习,他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有人说他不负责任,很自私,只想到自己满足。我将郭川引入课堂,列举他的赫赫功绩,列举他坎坷的航海旅程,学生们跟着郭船长一同体会,这种触碰心灵的情感,不仅让敬佩油然而生,更是以郭船长为榜样,向他学习能吃苦,不言弃,为追逐梦想而努力拼搏的精神,潜移默化中孩子们的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升。这是有血有肉的感受,这是鲜活的德育课堂,以教材为依托用最新的时事,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碰撞了思维引发了思考,更触及到了学生心灵,而教材的观点就蕴藏在生活现象之中。
        (二)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虽然是小学生,但是也应该多多少少的了解一些在时事,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往往对许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本身了解知之甚少,甚至对相关问题产生诸多疑问与困惑,容易被大人的主管思想左右,有时会产生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关注时事,能及时有助于学生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比如,五年级下册《走进联合国》一课中我涉及到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国对非洲免费援助,是搞“穷大方”吗?对于学生疑惑,思政课老师有必要在了解事实真相的基础上负责任地作出正面回应。


   (三)有利于心灵的震撼及情感的升华
        在思政课堂上总会给人说教的感觉,为了让学生体会某种情感,老师不断的引导,而孩子们也会很配合的说出些感受,如:“很伟大”,“很了不起”等,但是这些言辞也只是平日里从老师那里摄取的,说出来也就只代表一个词语,心灵没有触动,灵魂没被洗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根本不走心,我们的育人目标变成“假大空”,而下了课学生就忘记了,根本达不到我们所预设的目标。如若,我们不说教,只是选择身边的时事新闻,抛给学生,让他们去体会,去感受,效果会怎样呢?
        在执教《和平的卫士》一课时,为达成课程标准中“知道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热爱解放军”的内容,在最后的情感升华环节,我选用了2016年7月10日发生在南苏丹的维和新闻,李磊,杨树鹏两名战士的牺牲,让同学们看到了解放军为维护和平流血流汗不怕牺牲的伟大贡献。趁热打铁,紧跟着一段来自杨树朋儿子的信,深深地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同样是孩子,可他的爸爸再也回不来了,那撕心裂肺的呐喊,那饱含梦想的誓言,让在场的孩子潸然泪下,他们真的感受到了失去家人的痛,他们更感受到了解放军叔叔为保卫和平不惜牺牲生命的伟大。不需要老师太多的话语,只是一个真实的新闻,加上巧妙的引导,孩子们便激动的反馈老师:“解放军真是太伟大了!”许多同学还表示“长大我也要当解放军!”我想这便是时事新闻对孩子的触动,这效果远比喋喋不休的说教好上一万倍。
二、时事教育在德育课堂中运用的方式
        品德与社会旺盛生命力源于社会的现实生活,利用时事新闻和热点鲜明的时代特征,将时代活水引入到课堂,及时结合教学内容补充相关的时事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学会关爱社会、关心国家大事,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丰富多彩的“小活动”,激发学生关心时事的热情
1.时事情报站,分享发布新闻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及知识面比较窄等特点,因此对于课前布置小学生收集的时事要从学校、社区开始,然后逐步拓展到国内重大时政热点,要求学生简单交代事件的背景、情节及给我们的启示,引导学生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生活在线等权威性和专业性媒体去选择时事材料,对于学生的疑问和观点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和点拨,这样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在品德课前用五分钟时间以演讲的形式向全班发布重大事件和社会关注热点,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材料操作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探索精神。
        2. 金牌点评员,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用“金牌点评员”活动,针对老师所给出的新闻进行时事点评,谈感受,提看法。因为小学生思维的局限性、生活经验的不足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尚未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3.时事知识竞赛,在轻松和谐的活动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在时事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适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对于活动中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培养学生学习时事的兴趣,调动学生整理分析时事的积极性,让大家在轻松和谐的活动中享受学习时事的快乐,并且感悟日新月异的世界。
        时事资源的利用,是创设各种情境的有效途径,引导孩子们在探究中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促进他们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当代小学生正接受着这纷繁社会的考验,而德育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冲击, 给学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而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往往通过道听途说,在道德观念上总是先入为主,对其人格的塑造具有一定的误导作用。如何减少社会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影响?实践证明,还得从社会现象中去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只有与“时”俱进,利用热点时事,让学生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中去分辨是非,从而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德育课堂融入时事使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关注到了国内外大事。让时事之光闪耀品德课堂,真正做到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我愿意继续探索,让思政课与时俱进,充满阳光和活力;让新闻事实叩响孩子们的心灵;让德育课堂真正做到浸润童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