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丽杰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荒地小学 125202
摘要
音乐教育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真谛是以音乐为手段,以育人为宗旨。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意义表现在:音乐的审美教育是育人的重要途径,育人目标明确,音乐艺术的情感与传统文化教育互通。因此教师必须挖掘音乐教育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陶冶、影响、启迪,直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
关键词: 音乐教学,传统文化 ,育人,审美
诸育德为先,传统文化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传统文化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德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整体化的音乐教育中,以音乐为主体,智育为主线,德育为灵魂,把德育、智育、美育融为一体,有机的结合起来,育人是目的,审美是核心,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一、音乐教育在德育中具有特殊意义
(一)音乐的审美教育是育人的重要途径
贝多芬说过:“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 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也曾日:“感人也深,化人也速。”这是谈到音乐艺术对传统文化的作用时提出的观点。音乐的育人功能应放在审美功能的首要位置。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学生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的育人目标明确
音乐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育人,音乐教育究其根本是培养品德高尚的人。音乐教育目标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培养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是传统文化教育所要达到的。现阶段音乐教育目标是: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促进个性的核心发展,培养合作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音乐艺术的情感与德育互通
《乐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然也。”音乐是情感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影响着人的感情。这种音乐美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侵入人的心灵,使人在情感的体验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教育。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音乐是最能表达感情的艺术;而传统文化的关键则在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情理结合才能打动人、说服人。没有感情因素,就不可能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二、 音乐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途径
(一)从词曲着手,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
1、歌曲教学,滋润心灵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育中感受、体验审美情感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对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阵地。歌曲是以其鲜明的节奏、丰富的和声、优美的旋律、明了的歌词来表情达意,对学生思想教育、陶冶情操起到重要作用。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歌曲中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性情得以熏陶,心灵受到滋润,认识真善美。因此在教唱歌曲时,教师要分析歌曲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要引发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在共鸣中陶冶性情,在陶冶性情中形成品格乃至意志
2、音乐欣赏,陶冶性情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人类的情感的感知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传递来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音乐情感的同时,也感触到作曲家深刻的思想,使学生在听赏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熏陶,在情操、品格和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
(二)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发芽
1、在音乐故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欣赏《二泉映月》,介绍瞎子阿炳的一生,以及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乐曲的评价;这首乐曲应当跪着来听。使学生了解新旧社会的巨大差别和阿炳艰辛却顽强的艺术生命,为我们瑰丽的民族文化遗产而骄傲。
2、在音乐律动、游戏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音乐律动、游戏最能体现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它有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更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互助的品质。古语有云:“言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舞之蹈之。”让学生动起来,在听听、唱唱、跳跳中理解作品的艺术形象及思想内涵,充分体现音乐特有的德育渗透功能。孩子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可达到提高认识,辨别是非的能力。
3、在音乐技能训练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音乐技能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发展思维、培养音乐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如在声乐合唱训练中,严格要求音色统一,声音、声部间均衡、协调,要学生经常去感受整体声音的协调性及和声效果所带来的美感,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控制自己,学会了协调,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遵守纪律,并亲身感受到和谐的美,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
(三)音乐实践活动,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心中开花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音乐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让学生实践的舞台上展示自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相互学习、磨炼毅力,使其能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真善美”。
1、 歌唱、演奏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创作、表演、欣赏三个环节的协作配合是非常重要的。独唱、独奏有与伴奏合作。与观众上下呼应的关系。合唱、合奏有个体与集体以及相互间协同配合的关系。只有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才能把作品完美地表现出来。小组创作表演的合作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集体主义意识在合唱、合奏中是何等的重要,而相互配合协调这种意识正是学校德育教育中重要的内容。
2、 声乐、器乐训练,培养了学生勤奋坚毅的品性
学习歌唱,掌握乐理要付出辛勤地劳动,学习演唱、演奏更要经过长时间的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要多听、多看、多练,具有坚忍不拔的品质毅力,才能成功。音乐技能训练的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音乐教师要使学生知道,美的歌声、乐声是通过不懈努力换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德国音乐家亨德尔讲过:假如我的音乐只能让人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让人们高尚起来。以音乐培育学生的心灵美,以音乐启发学生的智力,以音乐呼唤学生的情感,以音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因此,让我们深入挖掘音乐教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道德上受到影响,情操上受到陶冶,心灵上受到启迪,直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统文化教育境地。
参考文献:
[1]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16年5月第1版
[2] 《音乐教育与美育》,《中国教育网》,2014年5月7日
[3] 《音乐教育与德育》,《洪啸音乐工作者网站》,2014年5月7日
[4] 《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5] 《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点滴谈》,[j]希望月报,刘竹琴,2014(14)
[6] 《音乐教育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2006年11月第1版
[7] 《浅谈音乐教学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 [j],基础教育研究,农逸,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