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中心小学 321035
摘要: 新课程改革给小学美术教学带来生机,不仅是课程内容、教材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小学美术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发现,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学生多彩的个性;有趣的课堂语言,创设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深度的情感探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师生共同演绎才能走进真正的艺术殿堂。
关键词:课堂提问 课堂语言 情感探究 艺术真谛
新课程改革给小学美术教学带来生机, 不仅是课程内容、教材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小学美术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的角色、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何谓美术欣赏?它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它对于提高人的艺术素养,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说起欣赏教学,很多老师都怕,不知道怎样教!课前老师精心准备许许多多相关的美术资料,欣赏美术作品总要分析作品吧,特别是绘画作品,如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但如果在欣赏课中对着一群小学生,大谈构图、造型、色彩。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无懈可击,小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而且在上课过程中经常是老师一讲到底,很少需要学生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越来越低,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与此相反,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艺术家的生平津津乐道,甚至以一些秘闻轶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只求热闹的“故事会”式教学只是让学生走近了作品,使作品分析流于表象而无法触及实质。不管是哪种方式的教学都采用灌输式方法,这样的教学离新课程的目标越来越远。这次有机会聆听李老师的美术欣赏课,他的课堂冲击着我对美术欣赏课的原有理解,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这样的课堂之旅让我对美术欣赏课有了新的理解,想去探寻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真谛。我不禁反问自己:怎样的课堂才是我们今天所要真正追求的?怎样的美术欣赏课才能真正的与“生”共舞,达到和谐?这样的疑问似乎在李老师的课堂中找到了答案。
一、有效的课堂提问 激发学生的个性
以往的美术欣赏教学往往进行满堂灌,过多的关注艺术大师作品本身知识,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身心特征和心理需求。所以经常会出现,同一个内容,虽然出现在不同的年龄段,但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却差不多。以至于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具有最幼稚、最单纯的心理,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幻想。教师应该是学生获得学习快乐的引领者和制造者;教会欣赏的方法,让学生坚信自己具有学习的能力和心态。但以往的美术欣赏教学,忽视小学生的心理,主观地让学生接受教学内容,这无疑是背道新课标的教学。
李老师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在不同的环节,灵活设计疑问,使学生不断地调动起相应的感觉经验,情绪记忆,并使他们的感觉、想象、情绪相互协调发展,使学生的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作品,而是表现出对美的主动发现、追寻和创造。欣赏马歇尔·杜尚的作品《泉》时,李老师以“它是艺术品吗?”引入,由于他所面对的学生是农村学校的学生,在学生心里第一反应:虽然心里会想,“这不就是一个小便池吗?” 但是由于老师在学生的心里的形象与地位,他们又有另一种想法:“既然老师能提出这样的问题,那肯定有问题!” 所以很多学生出现跟风,不敢表达自己的真正想法。根据学生的反应的情况,李老师提出第二个问 “你们都认为它是艺术吗?有没有说不是的?不就是一个小便器吗?” 听到最后一句,很多学生笑了。
因为老师说出他们的心里的想法,突然之间师生的距离拉近不少,也缓冲课堂上紧张的气氛。有些学生对第一个问题进行反思,有了新的设想。 整堂课学生就是在老师的引领下不断地交流,逐渐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和新理念。作为美术老师,绝不能以自己的情感、态度、观点来代替学生,更不能压抑、排斥学生的生活情感,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对学生的情感加以引导、发展,增强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发展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二、风趣的课堂语言,带动师生的共鸣
以往的美术欣赏教学采用传递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学生不是参与者,只是一个听众,这样就不能引起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李老师把思维的重点放在疑问的设计与语言的趣味上的挖掘和营造,引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的潜质,让学生开心的上好美术欣赏课。新课标指出: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识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李老师不断地创设情境、提出疑问,让学生在思考、讨论、探索中提高语言的交际功能,在表现中丰富艺术语言,提高审美能力,增强艺术学习的自信心和满足感。体会美术活动所带来的“快感”。
如何使课堂教学呈现智慧的碰撞?首先让学生心动,进而自主感悟。课堂教学的疑问设计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提问的目的是引起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身心愉悦,让全体学生动起来,为追求快乐而勤于动脑、乐于表达、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解读作品。一般农村学生与城里学生胆子小一点。特别是陌生的老师,另外加上旁边的有很多的听众,这个症状特别明显。李老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特别注重与孩子思维、心理的吻合。尽量每句话都像朋友间的讨论,时刻注意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不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如在上课之前,他介绍自己时说:“我也是名师——有名字的老师。”“你们都认为它是艺术吗?有没有说不是的?不就是一个小便器吗?”“如果你是设展商,对这件艺术品会怎样?”“如果你是艺术家,你会怎样说服设展商,出展这件艺术品?”“能创作出这样作品的艺术家,你认为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这位艺术大师还真奇怪,连拍张照片都与别人不一样!你认为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闭上眼睛听,你听到了什么?如果让你画下来,你有什么想法?” “你的回答太精彩了”“你的回答让我意想不到。”等等明确的提问与各种各样的激励语言,不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儿童化语言,而美术语言教学渗透其中,教师只是在学生的基础上做归纳与总结,起到点睛之效果!课后有些学生笑眯眯地说,“原来想当大师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三、深度的情感探究,追寻艺术的真谛
以往的美术欣赏教学会把学生局限在学科范围内或艺术品的本身,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欣赏课应该是有思考、有趣味、有价值的学习活动,引发他们去思考、感悟,了解艺术的来龙去脉,领会艺术的真正内涵。理解艺术需要把它放在艺术长廊中读解。如欣赏,达芬奇经典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时,李老师加了一段短片,短片介绍同一时期的其它的人物画都是侧面、无表情、穿戴华丽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完全不同,以此突出《蒙娜丽莎的微笑》因打破常规而成为经典。梵高说:“真正的画家是受心灵指导的,他们的心灵、他们的头脑,并不是画笔的奴隶,而是画笔听从心灵和头脑的指导。”李老师以实例告诉学生绘画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要老跟着老师画。有了思想,我们的眼睛会变的锐利;有了思想,朽木也能变成不朽的艺术品;有了思想,简单的一张画也能表达深刻的意义;有了思想,大地也能成为我们的画布。人有时会被囚住,但是思想是无限的。对艺术似懂非懂没关系,只要你会思考,艺术就是这么简单。
“与生共舞”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思维程度、情感态度等方面考虑。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重视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与理念。使教学真正达到有节奏的“舞动”。
参考文献:2003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