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奕珍
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 362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政策的深入实施,我国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模式获得了创新发展机会,不仅针对其理念、模式等表面工作,还包括其教学内容、教学步骤、阶段测验、课前备案等等。新课改形势下的初中英语教学必须重视高效课堂的构建,以此有效改善传统应试教育机制下初中英语教学的众多弊端,包括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低效、教学内容缺乏合理性等问题。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初中均开始研究并实践高效课堂模式,但是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受到了负面问题的影响。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英语;高效课堂
引言: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非常重要,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学习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适用范围与领域愈发广泛,因此作为祖国未来发展坚实的后备军,初中生务必重视发展自身的英语交际能力以及相关知识点的运用能力。除此之外,作为学生引导人的教育工作者们也应一马当先,从自身做起,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内容、转换课堂主体,通过理念、内容、模式、步骤、测验等多个方面着手改善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一、简述高效课堂
简而言之,高效课堂就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另一个称呼,其意义实则是能够帮助当前初中英语一改颓废现状,将教学效率实现质的飞跃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而言,高效课堂主要是指在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甚至超出预计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其高效课堂构建的必要性
(一)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截至目前,我国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现状并不理想,实际上并未达到新时代所提出的高要求与高标准,也不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规律。在初中英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负面问题影响,主要体现在,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思维相对落后、初中英语教师不能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等等。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前文提到,初中英语教学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主要体现在学生与教师两个主体。多数初中生无法有效学习英语,多半的教师也无法有效实施教学,因此导致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直线下滑。由此可见,初中英语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性较大,相关教育工作者务必给予高度的重视,正确认识高效课堂的本质意义,并监督高效课堂的建设进程。
三、初中英语教学在新课改形势下高效课堂的构建途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及模式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无法满足新时代所提出的要求标准,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创新现存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此在最大限度上提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前文提到,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性很大,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初中英语教师必须积极配合并充分重视高效课堂的建设情况,在日常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时刻监督高效课堂的建设进度。
(二)创设合理教学情境
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较之其它学科相对枯燥,无法充分激发学生们对英语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及其对英语科学本身的学习兴趣,这里再次凸显了初中英语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性。初中英语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身心特征创设科学合理、适应性强的教学情境,通过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大大缩减了初中英语教学浪费在课前引导的时间,更直接的为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效率提供了条件。
(三)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
多数情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直接影响到初中英语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引导者,必须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效用,引导学生朝向更健康、更长远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无不体现出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性。基于此,教育工作者应当吸收大量的先进教学理念,构建全新的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效课堂落实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频率,并且提升彼此之间沟通的有效性。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瓶颈或问题时,教师应当给予正确的引导,耐心指导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并为学生加深解题思路,以此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还应适时的与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方面的内容交流,以此充分了解学生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基于此,初中英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反应建议不断改善现存英语课堂教案以及备课内容,增加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高效课堂的本质意义,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简要分析出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差异特征。其次,陈述出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其高效课堂构建的必要性,为了满足新时代对初中英语教学工作的高要求与高标准,必须实施建立有效的高效课堂。最后,结合相关成功案例,笔者梳理出三点初中英语教学在新课改形势下高效课堂的构建途径,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喜梅. 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英语教学高效课堂[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07):130.
[2]沈蕾. 新时期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农家参谋,2019(17):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