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3期   作者:洪翔
[导读] 科学本身就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洪翔  
        浙江省浦江县郑家坞镇中心小学   322200
        摘要:科学本身就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这一学科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增强其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小学教师要加强对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视,不过,就科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小学教师并不重视这一学科教学,导致教学质量一直难以提升。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及时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思想,积极学习新课改教育理念,结合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引言:
        小学教师若想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仅靠讲授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设置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借此锻炼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因此,小学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科学改进与创新,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探索新型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总结的教学经验,找到能够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方式,以此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使小学生能够在科学教学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影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因素
(一)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众多小学学校及相关教师深受传统教育思想及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过于重视考试所涉及到的学科教学,也就是语数英这三门主要科目,尤其重视学生这三门学科的学习成绩,也因此,忽视了科学学科教学,认为学生只要学好考试科目即可,对于不涉及考试内容的学科知识,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去学习,这就是造成科学教学有效性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另外,也因为小学教师对科学教学的不重视,以至于在开展科学课堂教学时,依旧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讲解相关科学知识,单纯的讲解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而且还会提高科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枯燥性,这样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提高科学学科教学的质量,最终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发展。此外,小学生的学习心态也会受到教师的影响,由于教师对科学学科教学不够重视,就使得小学生认为科学知识并不重要,不需要好好学习,这就致使学生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的调动,从而降低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1]。
(二)科学实验设备配置不足
        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教学时,不仅要教授学生相应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科学知识。但是,就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小学学校并没有在科学实验设备上予以充足的资金投入,学校本身的教育资金有限,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学校只会将资金费用用在“刀刃”上,尤其是语数英等主科教学之中,也因此,导致科学教学所需的实验设备的配置不够充足,这样就难以开展有效的科学实验教学,致使小学科学教学只能够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大大降低了科学教学的趣味性,难以激发出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这样就会影响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
(一)创设合理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教师若想开展有效的科学教学,促使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则可以将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结合起来,借此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直观,同时也能够提高科学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热情。基于此,小学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时,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其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具象化,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而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以及认知能力,借此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以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材为例,教师在对学生讲解“新的生命”这一章节的科学知识时,可以在网上搜集相关的视频资料,像昙花的开放视频、小草发芽的视频,也可以将最近出现的菌类生长记录视频融入到科学教学之中,通过多媒体将这些视频呈现给学生的观看,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之处,以此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为学生布置记录植物发芽生长过程的实践作业,让学生既能学习到相关科学知识,也能够学会珍惜生命、爱护生物。
(二)重视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实验性,因此,单靠理论教学是难以提高整个教学的有效性的,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开展相应的实验教学,结合科学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实验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促进小学生能够将相关科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之中,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水平。基于此,小学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认知水平,设置出科学合理的实验,将抽象性的科学知识转化成为具体形象的实验过程,让学生通过对实验过程及现象的观察,对科学知识予以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促使科学教学的有效开展[2]。
        比如,以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材为例,教师在对学生讲解“食物中的营养”这一科学知识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准备肥肉、淀粉以及蛋白质,通过对肥肉得反复挤压,观察其是否会渗出油渍;将碘滴到盛有面粉液的容器之中,观看液体是否会变成蓝色;将熟鸡蛋放在酒精灯上燃烧,闻一闻是否会发出烧焦头发的气味。通过这样的实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也能够让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记忆的更加牢固,而且将生活化的元素融入到实验教学之中,既能够增强教学的生活化气息,也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科学实验教学,有效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开展有效的科学教学,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科学水平,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学生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基于此,小学教师要加强对科学教学的重视,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要予以及时有效的解决,并且还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提升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红莲.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发展对策探讨[J]. 中外交流, 2019, 000(011):341.
[2]赵洁云.二次开发教材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以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风向和风速》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50-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