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下的高职德育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21期   作者:刘毓茜
[导读] 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着教育和学习的方式。运用信息技术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已成为学校改革的重要内容。
        刘毓茜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四川眉山)
        摘要: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着教育和学习的方式。运用信息技术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已成为学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互联网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又对传统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职院校应该积极面对,充分利用,正确引导,科学管理,提高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挑战;机遇;德育对策
1.学生德育的健康发展面临着来自互联网时代的巨大挑战
(1)对意识形态部分防御能力的挑战
        互联网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它没有所有者,不从属于任何人、任何机构。在因特网上,用户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且没有经过以特定意识形态为标准的把关人的翻译和删除,用户可以全面地了解对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因特网的文化传播比传统媒介更频繁、更直接、更广泛。但因特网的这一优势并没有使异质文化之间的沟通更有效,传统媒介在国际文化传播中的不平等现象在因特网上表现得更突出。西方国家利用他们在网络上的种种优势倾销他们的政治思想文化,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渗透,不仅要使自己的经济和科技站在世界前列,而且还要利用因特网使自己的政治、文化都成为全球的标准。因此,如何提高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是今后学校德育方面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对道德价值导向能力的挑战
        一方面,因特网拓宽了人类的交往空间。网络技术形成的“虚拟社会”深刻地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网络社会”中,网民可以伪装或隐匿自身的真实身份,可以不承担义务和责任,可以不受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而无所不为,从而导致“无政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网络生活、网络经济、网络政治”中的行为主体的道德规范已很难再用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观念来衡量和检验了。网络不断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网络社会”的游戏规则正在动摇传统社会的道德基础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的伦理道德及其教育思想也通过因特网大肆进攻我们的民族传统道德,导致传统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出现了多义性、多变性与多元性。基于西方文化背景和政治体制基础的伦理道德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精神领域,尤其是拜金主义以及冷漠、残酷的人际关系等也在侵蚀我们的年轻代。因特网正把人类带向多元世界。怎样是纷繁复杂的世界文化中对待德育在价值观念上的导向,把握一元化的价值目标,增强学校德育的功能,是学校德育今后面临的又一难题。
2.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机遇
        因特网给学校德育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1)网络使学校德育工作突破时空的限制
        第一,网络的介入,使学生群体的生存环境发生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化。全球超过数十亿台的计算机联成了一个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的神奇之网,数以千万的人在网上工作、学习。未来几年中,中国上网的主流将是学生群体。
        第二,德育工作的时空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德育工作,主要是在学生上学时间内通过学科渗透这一主渠道,以及“两课”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开展。今天,教育的时空由于网络得于延伸,不再拘泥于人数众多的课堂,也不必占用学生的
课余时间。
        第三,学校德育内容得到了扩展。传统的德育工作,有一群专职的德育工作者,以及有限的德育工作形式。德育工作者自身的局限性无庸置疑,且工作延续的时间长,学生的自信心、成功感反馈慢,从而增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互联网的兴起,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能把世界上所有著名图书馆的图书搬到每一个学生的面前,供他们自由检索和选择。极其丰富的空间,吸引了学生也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证性。在网上,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通过有效的分析、参与、整合、创新,很快地便有所获。

这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对现代科技的热情都大有裨益。无疑,网络技术的支撑,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内容的存量。
(2)网络空间的自主性为主体性道德思想确立提供了机会
        在网络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品质与能力也是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在网络时代的确立,对职业学校道德教育具有现实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网络时代,岗位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更新也越来越快。网络的自主性,给陈旧的观念以更新的机会,为培养有自主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增加一种方法和渠道。
3.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1)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育人优势
        首先,要充分认识网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充分看到网络时代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不要一谈到网络就只看到西方影响、黄色信息等消极因素,而应在看到消极因素的同时更多地看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积极作用和大好机遇。同时,还要注意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只有在思想观念得到转变的基础上,网络技术育人的优势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
        其次,德育工作者应掌握信息技术,开展网上德育工作。网络能为高职德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提供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机遇,延伸高职德育的时空。因此,高职德育工作者一位网络德育教育的行家。要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等手段,将德育内容设计成吸引人、教育人、易为大学生接受的信息,供学生使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教育内容隐含在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
(2)积极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沉迷上网的学生易患“自闭症”,因为网络世界的“自由度”使他有一种错觉,似乎可以不再关心现实生活的冷暖、得失。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上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障碍而禁止或阻止学生上网。相反,应积极让已掌握计算机
技术的学生上网。对因上网而导致的心理障碍应积极疏导。首先是防患于未然,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其次是对已患上网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
(3)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
        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里面形形色色的信息应有尽有,精华糟粕混杂一起。称它是一个信息的海洋,又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绝不过分。面对网络泥沙俱下、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不让学生上网、接触赌的办法是注定要失败的。惟一的选择是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第一是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强化学生的国家观念,增强学生的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第二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加强对学生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在西方的价值观和腐朽生活方式、黄色信息面前,能够自觉地抵制诱惑。
 (4)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
        面对网络上良莠参杂的信息流,必须对网络及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从技术上解决网络管理的难题。加强信息控制研究,净化网络信息,为学生输送科学、正确、健康信息的软件,从技术上为高职学生德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5)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把握文化主旋律
        文化作为载体始终在有效地传播着各种各样的思想信息,网络文化既是网络德育工作的教育手段,也是网络德育的战斗武器。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尽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
        总之,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应正视网络发展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网络思想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朱卫红.高校德育进网络亟需加强队伍建设.中国德育,2001,(5).
[2]刘献君.迎难而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中国高等教育,2001,(3、4).
[3]杨艳萍.网络德育初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7、8).
[4]张鸿.网络与大学生.当代青年研究,20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