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也是德育的主阵地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21期   作者:黄琛
[导读] 我国古代许多教育家早已认识到智与德是统一的,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人做人,应该“传道”与“授业”相结合,即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在一起。
        黄琛
        金华市北苑小学  
        我国古代许多教育家早已认识到智与德是统一的,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人做人,应该“传道”与“授业”相结合,即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在一起。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说到课堂上的思想教育时也指出:“在讲理、化、数、生学科时,要引导学生沿着科学的艰险道路做一次富有探险精神,为真理而斗争为动机的旅行……在讲授文科教学的课堂上,要教师必须设法使学生不是冷漠无情、麻木不仁的知识需求者,而是对真理与正义的胜利有切身利害关系的人”。这些精彩的论述说明了各学科都应当结合一定的思想教育进行教学。
??那么,在科学课中如何实现智育与德育的辩证统一?我认为,首先是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其次是准确把握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时机;最后是积极发挥科学教师自身的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一、充分挖掘科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1.温科学的发展史
        新课标指出,让孩子们知道一点科学史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如果科学教师结合相关内容带领孩子们重温科学发展史,那既可以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真理的勇气,又可以引导学生向在科学发展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科学家)学习。
             2.讲科学的实用性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说明科学技术在我国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为此,科学教师可以结合相关内容,借此激发学生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而发愤学习的志向。
          
        3.赏科学的自然美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会欣赏它们的眼睛。为此,在科学课中,科学教师如何结合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这是考验科学教师的一道大题、难题。
          
        二、准确把握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时机
??1.在观察实验中渗透德育
        在观察实验中渗透德育,可以避免简单的说教,在为学生奠定基础知识的同时,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影响学生的意志、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学科知识体系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例如:学生研究了“用纸造一座‘桥’”一课后,我让孩子们在家里亲手把课堂中设计的纸桥变为现实。说实在的,这是一件颇费心力和精力的事情,周末有也太多的事情套着他们,奥数班、书法班、英语班……或者看一下电视、玩一下电脑什么的。没想到,一个叫卢子亦的孩子,和他的爸爸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制作了一座单塔拉索桥。也就是这座桥,后来被我不止一次表扬的“桥”,直接唤醒一个孩子的科学学习兴趣。
        在这个活动中,除了爸爸耐心参与,赢得孩子的认可之外,我觉得活动本身所需要的品格,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试想,长此以往,孩子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能不和谐发展吗?
        2.在现实问题中渗透德育
        在现实问题中渗透德育,这样有利于学生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同时,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科学的、严谨的治学作风,优秀的品质也会直接影响学生,这样就可提高德育的质量,增强德育的实效。
        例如:我结合“我们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课,介绍金华婺江水质被污染的情况,并以文字的方式介绍国家对治理环境的重视程度,以及浙江省“五水”共治的现状。从而变似乎和学生遥不可及的国家政策为学生的课程资源,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治理环境的理性思考。


        说实在的,一直认为国家层面的东西是很难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实际上这样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自从有了此课的教学后,让我对此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3.在偶发事情中渗透德育
    在偶发事情中渗透德育,这样的德育也许更为有效。其原因在于偶发事情具有突然性、偶发性、不可预测性等,因此,其对学生的心理冲击力也不一般。
        案例:当学生离开实验室后,我像往常一样拿起扫帚搞卫生。突然,在一抽屉里发现用科学作业本封面撕成的小纸条,这让我很是震惊,也由震惊而感到愤怒。记起来了,章凌!当然清楚问题所在,原因是上课习惯不好被我批评,从而有了撕科学作业本封面一事。放学时,我逮住了他,单刀直入,问章凌,这可是你的科学作业本呀!你怎么可以这么不尊重它呢!他呢!没想到我如此迅速,如此直白斥责他,脸煞地红了!我说,章凌你回去好好想想!第二天,他居然写了一封千字说明书!
        唉!这就是现在的孩子,经受不了一点不是,任性之极,实在让人有点接受不了。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既要给他“颜色”,让他认识问题的严重,又要给他时间反思自己的错误。因为教育本来就是一项慢的艺术!
        三、积极发挥科学教师的自身影响
        1.科学教师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
        教育实是一种影响,这种影响或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或是学生对学生的影响。假如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那这种良好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一种能够对学生产生有效影响的德育资源。
        案例:湖北小学科学特级教师邓从新,他三十多年扎根农村,二十多年从事小学科学教育,从代课老师、民办老师到公办老师,从普通老师到一校校长,从无名小卒,到两交走进央视演播大厅,他靠得是什么?坚守、坚毅!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正是有着如此人格魅力,于是有了“蜜蜂也有发音器官”这有了不起的发现,才有小聂利等一大批了不起的“小科学家”。
        当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道,教育再不单单是传授知识这么简单的劳动时,邓从新、章鼎儿等这样一批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重新被人们所认识、所思考。
        2.科学教师要有高超的育人艺术
        有人说,教育实是一种艺术。其原因在于,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一种非常主观的动物。想要把一种思想或观念强加给对方,这是相当困难的,甚至可以认为是不可能的。因此,育人必须讲究艺术,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有着高超的育人艺术。
        案例:全国著名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章鼎儿,一次给二年级学生上课,他竟然在头发、衣服上沾满了苍耳和鬼针草走进实验室,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然后让学生摘下来认识是些什么东西,研究研究他们是怎么沾到衣服上的……到最后,每个孩子都沾着苍耳和鬼针草离开实验室。
        试想,这样的老师孩子们还会烦吗?这样的课堂孩子们还会厌吗?章老师像不像第52号教室里的那个雷夫·艾斯奎斯?我说,太你啦!这就是优秀教师的教育艺术所在。因此,人们总是看到章老师身边围着一批又一批喜爱科学的孩子也不足为怪了!
        3.科学教师要有精湛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中心工作是什么?无须置疑是教育教学。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其优秀的因素也应是其是否拥有精湛的教育教学能力。
        案例:《变色花》片断:教师说要送给大家一朵白花。学生说,哪有送白花的呀!教师则随手拿起一瓶魔水一喷,红花绿叶。于是,学生非常期待获得这瓶魔水。教师随机指导学生制作紫甘蓝水,并发给每组一朵白花试一试。
        试想,这样的课堂,学生能不喜欢吗?当然,教师精湛教学能力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就如上例中一个趣味横生导入的设计。
        如何让学校德育避免简单的说教,这不是一个新的问题,而是多年来让大家深思,又略感无奈的问题。而对于此问题,我认为,除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之外,更应该是日常课堂中的一种行动。有人说,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认为,课堂也同样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