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其
广西梧州农业学校 广西贺州 542800
【摘要】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普通高中50%达标率趋势越来越明显,将会有更多中考生进入中职教育。因此,需要加强对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由于中职教育具有毕业即就业的特点,很多中职学校都更加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文化素养的培育,这样的人才与社会期望的技术人才有所差别。基于此,本文将从课程设置角度去分析怎样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化素养,希望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有文化、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才。
【关键词】课程设置;文化素养;中职教育
根据技术市场人力资源来看,具备专业技术的一线劳动者大多受过职业教育,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建设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中职学校是培养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的重要教育场所,在注重学职业技能培养同时应该还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培育工作,这样才符合国家素质教育要求。职业素养是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成分,而文化素养是职业素养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有了文化素养的熏陶和约束,才能让学生时刻谨记职业道德规范,进而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开展学习和工作。
1.课程设置概述
课程设置是学校对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分为两种,一种是基础的公共普通课,包括语文、英语、数学、体育、德育等通识课课程;另一种是专业课,专业课指的是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关的课程,主要包括专业技术技能课及专业理论课两种,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1]。合理的课程设置需要包括学科类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并且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将课程内容设置成从易到难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及成长。
2.中职教育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2.1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
中职学生大多是在中考失利的人,他们的学习能力比普通高中的学生相对较弱,而且由于家长、社会的不理解,导致学生很容易犯错。长期以往,容易造成学生心理、思想等方面出现问题。对于中职生来说,单纯的说教式教学及教育方式完全没有吸引力,还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无法达到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但是,如果将文化素养教育融入其中,就能通过陶冶教育法的方式逐渐改变学生的思想及行为,让他们能够向着更加美好的事物出发,就能达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及时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发展
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观点,不管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都需要遵循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任务,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2]。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与课程本身的内容,而是要引导学生全方位发展,实现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目标。文化素养是践行学生智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拓展学生视野的重要渠道。通过将各国历史、地理、哲学等文化要素融入到日常课程教学中,能够完善的言谈举止及思想品德,让人在生活、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3.课程设置与提升中职学生文化素养的联系
3.1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重要基地[3]。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社会需要更多创新型人才。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渠道。在中职课程教育中融入文化素养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就业、满足服务发展需求的措施。为了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中职教育需要准确把握好自身的历史定位,将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作为教学的方向,能够为学生成长打造更加科学的路径。
3.2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教育的本质就是传递社会文化和社会生产经验的活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道德的人。因此,中职教育教师要重视文化素养的传递和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让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社会生存技能的三有少年。
同时,中职教育要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不断完善学生的职业素养,这种素养是要结合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就业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人。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如果缺乏文化素养的培育,就相当于将学生降格为工具人,这样的教育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观的,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4.文化素养课程化的设置策略
4.1明确课程化文化素养培养目标
由于中职教育会更加注重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常常会出现采用经验主导教学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很多教师却忽视了最新理论知识的教导,容易出现学生学习的知识与实际机械操作不符的情况,或者是没有全面了解机器的应用原理。这样的现象就是学生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会导致学生缺失人文精神。因此,每个课程的教师要明确课程化文化素养的培育目标,要不仅教学学生怎样运用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乐观向上的看待问题。通常来说,在职业生涯中,高文化素养的员工的发展前景更好,同事、领导及客户会更喜欢积极乐观、看待问题全面、有自主思想的员工,这样的人才也会迎来更宽广的舞台。
4.2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育内容
中职教育的课程是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个部分组成,虽然设置了一些文化基础课程,但是由于学校整体更加重视专业技能课程的原因,就会压缩文化基础课程的课时,甚至会删掉一些基础文化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化学是中学学科科目,但是在某些职业学校却没有开设化学这门课程,例如农机职校和财经职校。而其他基础文化课程也只开设2、3个学期,这样的课程设置下会导致学生的文化素养得不到提高。因此,中职学校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基础文化课程的课时和学期数量,不断完善文化教育内容,才能达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4.3打造多渠道融合培养格局
首先,需要根据不同课程内容特点,融入文化素养开展教学。不管是专业技能课的教师还是基础文化课的教师都需要将文化素养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打造多渠道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模式,才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然后,可以将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建立多样化的素养养成载体。文化素养和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两大重要组成成分,也是每个学校都应该重视的教学内容,通过结合德育、智育的教学方式,能够在课程教学中培养榜样作用。例如,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将举一个能够有关历史名人道德情操的事例,通过将抽象思维转换成具体思维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成长,从而构成多样化文化素养培养载体。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日常竞赛、创新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可以强化实践教育活动。通过让学生实际体验的方式加强对文化素质的理解,进而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这样一来,学校就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开设一些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够通过仿真式实践或实境式训练来锻炼自身,然后更能体会教师传授的文化具有哪些含义,进而将其内化成自身涵养。
4.4加强课程的协作能力
不管是学习也好,还是工作也好,团队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要想实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中职院校需要将专业技能课程与公共基础文化课程有效结合起来,共同实现培育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良好氛围中不断提升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有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结束语
文化素养课程化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最佳方式,通过合理设置课程、安排课时、学习内容等,可以使得中职文化教育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就能提升提高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因此,课程设置对培养学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必须要做好课程设置工作,进而实现培养德技双修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玉华.试论中职英语教学中文化素养的培养[J].山西青年,2017(1).
[24]蒋淑雯.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化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05):28-32.
[30]孙兆化,戴卫锋.职校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及策略[J].教育业,2017,(07):108-112.
基金项目:2016年广西教育教改项目编号GxzzJG2016A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