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现状调查分析——以福建泉州两所中职学校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21期   作者:林倩如
[导读] 本调查以120名中职学校在职教师,在校中职生613人为研究对象,制定相应的调查问卷了解包括我校在内的两所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林倩如
        福建经贸学校  
        摘要:本调查以120名中职学校在职教师,在校中职生613人为研究对象,制定相应的调查问卷了解包括我校在内的两所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通过此次调查发现,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有成果,但也有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制。
主题词: 中职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今年2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职业教育的重磅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显而易见。随着中职生的数量日益庞大,中职生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特别是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显著。中职学校存在着心理知识普及度不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分工不明确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困惑,笔者与本校同事共同设计了调查问卷,针对中职在职教师和在校生分别进行了电子问卷调查,以期为中职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有效依据和参考。
二、研究方法
我们总共设计了两份问卷。其中教师问卷总共20个题目,主要针对四个方面展开调查:第一,对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第二,对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处角色的认知。第三,对于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中所起到的作用的认知。第四,个人对于建立心理健康问题服务机制有何建议。学生问卷总共16道题目,主要针对三个方面展开调查。第一,对自我的心理健康认知和应对方法。第二,对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和实施的认知与期待。第三,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有何建议。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问卷在题目设计维度上基本一致。
三、调查分析
(一)本次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教师调查问卷的教师主要来自泉州市两所中职学校。教师在以五年为一个阶段的教龄分布上较为均衡,职称方面以讲师居多,助讲次之。填写问卷的教师中有95%的教师(114位)担任过或正在担任班主任工作,这部分教师中,担任班主任年限达六年以上的高达40.35%。从教师基本情况来看,大部分老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工作经验,四成以上教师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具有较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这些样本对于我们了解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很有帮助。而学生部分,与教师同属一所中职学校。学生年龄集中在16岁和17岁,总共占调查人数的79.87%。
(二)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师生双方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认知和评价。从调查结果统计中,我们发现不管是教师或者是学生,都认识到中职生确实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多数认同需重视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 这种观念上的一致性有利于促进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第二,学生处理自我及他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价。根据问卷结果可以看出,44.22%的学生遭受过较大挫折,但普遍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持较为乐观的态度。面对压力或烦心事的时候,学生也会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解决,其中超七成的学生倾向找朋友倾诉,而在同学或朋友面对压力或烦心事时,他们也愿意开导对方(该选项比例接近九成)。与此同时,部分学生愿意找家长或班主任倾诉寻求帮助,这一点同样体现在中职生处理他人心理健康问题上。该类问题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有效利用多方力量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师生双方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和实施的自我角色认知和评价。师生双方对于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上所采取的途径和形式认同度较高,排名前三有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定期举行心理健康讲座。无论是教师或者学生对于心理知识都具有一定的需求性。一方面,超五成的老师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应该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中职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希望获得班主任的帮助。由此可见,班主任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将有益于我们思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制时,如何更好地发挥班主任的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制中,谁应主导          是否希望班主任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第四,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制的必要性和相关建议。该部分调查内容主要针对在校教师。在建立机制的必要性方面,120位教师中有115位认为有必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制。关于机制建立和运行的参与人员,呼声最高的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其次是学校领导。同时老师希望学校领导能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支持。

是否有必要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机制            谁可以共同参与机制的建立与运作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尽管在本次问卷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令人欣慰的反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心理健康知识的缺失明显。对心理健康概念的了解程度,能达到非常了解的学生仅有21.55%。知识的缺失可能会引起学生无法正确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虽近六成的学生在面临压力时,愿意积极向心理咨询师求助,但也还约有超17%的学生不愿去心理咨询室,原因是害怕因此被误解有病,怕别人看到尴尬,害怕自己的事情被宣传出去。在如何应对压力方面,部分学生采用自己想办法发泄或者憋在心里,这两种方式有可能出现负面效应。第二,关于学生自评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情感问题之外,还有原生家庭问题。其中较容易让人忽视的是学习压力,一贯存在的对中职生普遍的刻板印象——因为中职生学习能力差,又无升学压力,所以不存在学习压力问题。事实是中职生依旧会为学业烦恼,而且人数较多。虽然调查中可以看出七成左右的家长较为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原生家庭给中职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困扰,也是中职生的现实状况。一部分中职生来自单亲家庭,又或者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孩子托给长辈或其他亲戚照料。还有部分中职生的父母采用错误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导致亲子关系淡漠甚至是恶劣。调查结果中,有一位学生的填写令人动容:“我希望能让大人们知道,那些生病的人只是想被理解,而不是大人觉得的他(她)只是想引起你们的关注。”
在教师问卷方面,关于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中, 81.67%的老师觉得要较好地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难度。造成困难的主要原因排名前三是自身工作量大,无暇兼顾;对心理知识不了解,无从下手,家长不重视不配合。有部分教师在留言中,强烈表达了工作量过大导致分身乏术,如果能适当减少工作量,将更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知识的欠缺也是一线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伤。师范院校毕业的老师虽然学习过心理学,但理论与实践毕竟还有一定差距。部分教师不是从师范院校毕业,暂时也还未取得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知识就更加缺乏了。学校未能建立起定期有效的培训机制也是导致这一问题无法解决的原因。
综上所述,想真正有效地解决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要坚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虽然有所差异,却可以互相借鉴。常规方法有包括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设置班级心理委员,建立心理社团等等。另外可以组织观看心理健康视频,入学或考前组织心理团体活动,定期举行心理小游戏,有关心理健康的征文活动或演讲比赛,设置情绪发泄屋,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周等有趣又有益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的是,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心理知识的同时,引导师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由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因此必须重视对教师的心理知识培训,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疏解老师的心理压力,才能使所有活动措施有效实行。当然这些以上这些意见相对来说,比较琐碎而无序。笔者建议建立一套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制,这套服务机制主要由学校,班主任,家长三方联合,真正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连贯化,整体化,可以有效避免学校、班主任或者家长单打独斗解决问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问题的产生原因和严重程度,选择恰当的解决方式。学校组织牵头,出台相关的一些规章制度,与社会专业心理机构合作,从源头保障机制的有效推行,班主任定期接受培训,掌握基础心理常识和应对方法,有效预警和疏导,与家长保持联系,起到桥梁链接作用。家长必要时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在学生需要专业机构帮助时应主动参与。通过三方合作,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推广。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希望以此抛砖引玉,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不要仅仅停留在意识重视,更不要流于形式,而是切实地帮助中职生,更加有利于中职学校的长远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