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林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机电工程系,广东 佛山 528216
摘要:
后疫情时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教育重建、学习重构和课程改革是破解困境的必由之路。针对高职《环保设备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环节对该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传统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动手操作和创新应用的目的。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环保设备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
1引言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所有高校的2020年春季学期教学计划安排均面临了极大困难与挑战。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工作方针指导下,我校教学主管部门制定了新学期教学工作实施方案,《环保设备及应用》课程团队召开线上研讨会议,分工合作,研究线上教学模式,修订线上教学课程标准,改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形成了统一的授课方式,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后疫情时代很可能是一个持续时间长又充满普遍性与不确定性的历史阶段。后疫情时代的教育面临重建,国家、教育部门、学校面临严峻挑战。教育重建、学习重构和课程改革也是走向后疫情时代的必由之路。后疫情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趋势。课程的改革顺应这一潮流,积极探索课程的教学改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传统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深度融合,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
2课程改革内容
2.1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
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以技能操作培养为主线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教学模块,构建“宽基础、厚技能”的课程结构体系。针对《环保设备及应用》两个不同的教学模块环节的特点配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理论模块采用较传统的板书加多媒体的授课方式讲解,探索引导学生培养自己自学和分析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利用实物、视频及动画展示,采用现场教学、模拟仿真等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学生实践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
2.2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资源多元化。
通过对往届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的调研分析,对课程内容结构进行模块化的改革,理论教学模块作为基础设备模块,主要内容包括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水处理设备、噪声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设备等,其中除尘设备、脱硫设备、脱硝设备、污水治理设备等作为典型设备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包含除尘器选型与应用、脱硫工艺与设备运行、脱硝工艺与设备运行、厌氧—好氧水处理工艺设备调试与运行。重点突出典型设备模块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紧密结合污染治理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内容,使学生掌握行业最新动态与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现场教学的机会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在静电除尘器教学方面,可以在校企合作的企业的制造车间和工程项目现场和学生讲解其结构、工作原理、选型及运行维护管理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把课本的知识和工作岗位就业的专业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在丰富教学的同时也提升教学效率和实训基地设备的利用效率。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走访校企合作企业的机会加强与企业工程师的联系,获取教学新资源和素材,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2.3 教学手段因地制宜,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在理论教学模块的教学手段使用上,传统的板书要和多媒体教学穿插进行、有机结合,发挥各自优点。多媒体教学的图片、视频、动画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节省授课时间,同时为及时更新内容创造了条件。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传统的教学手段粉笔加黑板也可以穿插其中。例如讲解电除尘器的结构设计尺寸的时候,采用板书效果会更好。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推导公式和演算习题比单纯播放PPT显示过程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学生也更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综上所述,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以信息量大且直观性强的多媒体方式为主,辅以灵活性强的板书方式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模块教学法,即把课程设备内容按照水、大气和固体废物等环境要素分为三大部分,根据学生的将来的工作岗位需求,提高污水治理设备的内容比重。(2)主动探索法,在讲解一些理论基础知识时,激情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案例分析法,强化知识点,例如,我们以电厂除尘器的选择和应用为案例进行讲解,分析选择的程序和应用过程,让学生对环保设备在现实中的应用理解更加深刻。(4)现场教学法,在校企合作企业工程项目现场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安装、调试和运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战水平。
2.4革新课程课内实训设计,进一步推动校企产教深度融合。
课程的课内实训周项目案例紧密围绕企业环保设备的研发、生产、制造、应用。在课程教学中主要讲解典型环保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管理,使学生对环保设备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生产现场教学,掌握更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在课程实训项目的实施阶段完成项目案例的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再与企业实际施工中的说明书和图纸进行比较,找出不正确和不规范的地方加以修改和完善,最后完成整个实训项目的课程设计,通过这些工作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
3课程改革措施
3.1 与专家研讨交流,确定改革方案。
课程教学团队定期召开研讨会,走访校企合作企业,与企业工程师和专家进行交流研讨,对课程结构优化、内容完善进行可行性的论证,提出将现有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的整体构想,内容进行完善和归类,确定结构层次清晰的改革方案。
3.2 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教学。
进一步开拓环保设备制造类的校企合作企业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借助企业现场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先进设备完成部分课程的现场教学,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
3.3 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课程教学资源。
课程团队从校企合作企业的实际工程案例提取素材,制作微课、动画等课程教学资源并上传到课程网站共享,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了解学生学习和同行使用反馈意见、教学效果,不断改进完善。
3.4探索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
修订《环保设备及应用》课程标准,在实践教学环节引入企业实际工程案例,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实践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探索校企合作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的用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部分的实训课程和学生的顶岗实习都在企业进行。
3.5利用环保特色和区域优势资源,提升课程实践应用性。
利用学院的独有环保特色和所处的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优势资源,充分发挥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基地,工程研究中心、环科所对课程改革的作用,把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工程中心、环科所的工程项目紧密结合,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实现企业和学校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提升课程的实践应用性。
3.6改革课程教学的重难点内容。
改革课程教学的典型模块和重难点内容,着重讲解环保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管理,解决“如何应用”的问题。以典型设备的工程案例应用中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解决问题方法、持续改进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环保设备的应用来展开学习和实践。
4线上教学实践
线上教学与传统线下教学模式无论在教学过程设计还是在教学方法选择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任课教师要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建设符合新形态的教学资源,更新教学方法,熟悉相关的线上平台,掌握多种形式的线上智慧教学工具。这些要求给老师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也为课程改革创新提供了契机。课程团队迎难而上,各自分工合作建设课程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探索出一套有效并可供借鉴推广的线上教学经验。
4.1建立线上教学资源。
课程团队四位老师,分模块制作课程线上教学资源,利用校企合作企业的工程案例提取教学素材,制作教学案例、视频动画、测试题库等;通过线上开展集中备课,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课程资源,最后形成一套完整的线上教学资源,课任老师再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扩充用于最后的线上直播教学。
4.2确定线上教学模式。
课程团队根据学校购买的教学平台智慧职教职教云和超星学习通,通过对职教云、超星学习通与企业微信、腾讯会议、腾讯课堂、QQ群空间、钉钉等不同交互会议工具,进行了小范围试课,对比各平台、工具的优势与不足,最终确定采用“职教云+腾讯课堂”的线上直播教学工具组合。课前,学生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和职教云教学平台进行课前预习;职教云平台主要用于记录课堂教学情况的签到、测试、讨论,借助腾讯课堂进行师生视频语音互动的课程直播活动,实时反馈,同时腾讯课堂可记录授课全过程,学生课后可以通过回看功能进行温习。
4.3设计线上教学过程。
相比传统的线下面对面教学,线上教学目前阶段教师还是无法观察到学生具体的课堂表现,师生各处网络两端,缺乏面对面的交流,甚至可能出现学生躺在被窝里或者玩游戏“挂机上课”的极端情况。线上教学中,“挂机上课”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到课率,但是教学效果、学生参与度无法保证。因此,课程团队决定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借助职教云来记录随堂测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课堂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测验题目多选择重要知识点或难点,再通过习题讲解、教学讨论起到巩固强调作用。
4.4 及时反馈持续改进。
由于网课开课的时间紧急,课程团队教师在“听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方针指导下,迅速研究学院购买的平台的使用,在开课前短短两周的时间快速的掌握了职教云和超星通这两个在线教学平台的使用,适应“主播”式直播教学,还需应对平台故障、网络拥堵等突发状况。开课前教师们多次试课,建立了师生QQ 群、微信群,一方面是用于应对突发状况;另一方面作为课后师生交流反馈的平台。及时了解和掌握线上教学学生反馈的意见和评价,针对这些教师们不断的改进,在确保教学效果的同时持续不断的提升教学质量。
5 结语
近年来,教育部、学校一直在大力推动课堂革命,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此次面对突发疫情进行的线上教学,实质上直接推动了教师使用智慧教学工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有助于后疫情时代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
通过对《环保设备及应用》课程教学的一些改革,达到了满意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成绩以及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进一步推进了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缩短了学生进入顶岗实习环保设备类企业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增强了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环保设备应用型人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左惟.趋势与变革:高校开展线上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0(7).
[2]特种加工线上教学实践及后疫情时代思考[J].科教文汇,2020(8).
[3] 叶继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0).
[4]王艳,邵悦.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开发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 , 2016 ,(1).
[5]师东阳. 环保设备选型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12 ,(1).
[6]费美扣,王元生.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2014,(8).
[7]徐劼,翟志才,赵国华. 《环保设备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J].广州化工,2015(11).
[8]相会强,贺小凤, 冉治霖.《环境保护设备及其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J].深圳信息职业学院学报,2017(12).
[9]常俊英,陈家庆,周翠红.环保设备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3).
本文系2018年佛山市科技局自筹经费类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K68301901201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