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创新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21期   作者:朱雪琼
[导读] 在对这些问题有了一定认识后,结合实践教学经验,提出应用多媒体构建教学情境、以问题引导,鼓励自主探究、组织表演活动、增强与生活的联系度四项实践措施,希望能给相关研究人员带来有益的思考。
        朱雪琼
        东源县第二小学    广东省       河源市     517500?
        摘要:本文首先对目前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发现教学理念落后和教学形式单一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投入力度不同,教学设施不同地区的表现程度也不尽相同。在对这些问题有了一定认识后,结合实践教学经验,提出应用多媒体构建教学情境、以问题引导,鼓励自主探究、组织表演活动、增强与生活的联系度四项实践措施,希望能给相关研究人员带来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音乐 教学方法
        
        小学音乐课程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智慧
,通过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一、小学音乐教学现状探析
(一)教学理念落后
        音乐是一门集聚情感与美感的艺术,小学音乐教学必须建立在美育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让学生在思想与情感上获得音乐共鸣,学会享受音乐,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但这样的教学目标还处在一个较为理想化的阶段,许多教师、深受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将音乐教学作为文化课以外无关紧要的副课,对学生的音乐需求选择性忽略,学生在课堂中的合理要求也不能及时满足。这严重违背了新课标教学的要求。许多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对音乐课程中美学教育的重视度不够,过多强调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阻碍音乐能力进一步提升[1]。
(二)教学形式单一
        小学教育必须与学生的生理发展阶段和心理发展特征相匹配,教学手段无论是超过学生的理解度,还是低于学生的理解度,教学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小学音乐教学更是如此,种类丰富的教学形式使得教学内容更为学生所接受,对培养学生乐理知识和音乐素养有重要意义,对教师能力也提出了更多要求,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联系到生活实践,增强音乐教学的社会性。受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思维影响,教师教学理念还比较陈旧,音乐课堂教学千篇一律都是遵循传统的满堂灌模式,教学思维与教学流程严重僵化,造成学生音乐欣赏教学效果差[2]。教师教学遵循那套早已固化了的既定教育方针,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局限在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放学生听的三种僵化的流程中。多数教师因为自己求学经历和多年工作的适应性,对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割舍,因此,要打破这种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恐怕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
(三)教学设施不足
        许多学校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偏僻或地区经济不发达,学校各方面建设比较迟缓或落后,一些学校音乐设备严重短缺,对学校发展和音乐教学造成一定影响,设备短缺是阻碍小学音乐教育最主要的原因。许多学校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度不够,相关资金和设施的投入不够,甚至一些学校没有专门的现代化音乐教室,已有的教学设施也比较陈旧,难以满足教学需要。除了电子化教学设备,音乐表演器材和课堂教学器材的购置也不齐全,多数学校的音乐教学器材只有钢琴,教师不能进行系统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加之与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联动能力比较差,无法用视听设备为学生展现出音乐的魅力,教师也无法应用乐器设备对学生展开声乐训练,对学生音乐能力的提升形成比较大的阻碍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小学音乐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学设施建设决定了教育的成败,落后的教学设施会对小学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影响。


二、新课标背景下创新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措施
(一)应用多媒体构建教学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网络的普及和信息化建设,教师要顺应这个时代潮流,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多媒体设备,比如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通过内涵丰富、意境幽远的音乐情景,增强音乐教学内容的丰富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情趣与热情。小学生的由于身体和年龄原因,比较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比较大,比较容易接受新奇的事物。多媒体内容广泛、功能强大,包括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对教学内容进行新颖的设计,学生的兴趣很容易就会被激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应用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二)以问题引导,鼓励自主探究
        问题是激发思维的重要先决条件,人只有在对问题感到困惑时思维才会被激发,进而才会进行深度思考。对于小学音乐教学而言,科学的问题设置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探究未知事物,让学生不但可以收获新知识,自身还能得到发展与提升。但许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回答教师问题的兴趣不高,经常是教师指定点名回答,学生由此对回答问题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教师不合理的问题设置和提问方式是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有些学生觉得的课程无趣,不愿继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主动性都不高。此时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对课程的错误或片面看法,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感受到音乐课程的趣味性。其次,受长期课堂学习习惯的影响,学生更习惯听教师讲解,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主动思考的意愿并不强,主动进行提问的可能性更是可能性不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对问题经过的分析后,再尝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度,还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有重要意义。教师教学完后,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展开讨论,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互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习潜力[3]。
(三)组织表演活动,深化学生理解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性课程,需要学习者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融入能力,需要长久的学习才能感受到这门课程的魅力。对学生而言,音乐具有引导、培养、塑造、教育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将音乐元素与舞蹈进行融合,让学生从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中,更好的体会音乐的特点与魅力。比如在教学完音乐知识点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进行表演,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情展示自己打的理解成果。需要指出的是不论学生表演的好还是不好,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不再怯懦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理解。通过这种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方式,向学生渗透乐理知识、音乐知识、音乐技能、音乐素养等,既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增强了学生表现自己的勇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增强与生活的联系度,培养学生的音乐共情能力。
        小学音乐教学要让音乐成为引导学生进入美好感受的渠道,使学生投入进去,在其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在具体操作上,首先要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建立自己与音乐沟通的桥梁,在精神与心灵上与音乐融为一体,在生理与心理上与音乐达到共鸣。比如教学《友谊地久天长》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观看一些表现儿童间友谊的图片或视频。将这首音乐最核心的主体呈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聆听这首歌曲,学生在倾听过程中会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历,回想起自己与朋友的快乐时光,加深了对这首歌的理解,激发出学生最真实的情感,学生可以更准确把握这首歌曲的内涵。
三、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小学教师不应再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必须与时俱进,持续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学生必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永娜.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课程中理论知识教学初探[J].黄河之声.2020(09):155
[2]李广锋.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开展分析[J].北方音乐.2020(07):202
[3]黄佳慧.新课标下如何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J].戏剧之家.2020(06):1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