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几点思考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21期   作者:储钰
[导读] 本文以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参考范本,提出了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三点思考,探究了该书结构编排和内容选取的用意。
        储钰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摘 要:本文以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参考范本,提出了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三点思考,探究了该书结构编排和内容选取的用意。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民族复兴;思考分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要说明了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和历史发展,其主要目的是让广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1 上编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书共有三编十一章,以近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屈辱史为开篇,沿着历史的轴线叙述到现代建设,所以《纲要》是一部中国近现代的纪实内容,不仅阐述我国近现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展示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纲要》的内容总共三编,每一遍都有一个综述的内容,第一编里是“风云变幻的八十年”,第二编里是“翻天覆地的三十年”,第三编是“辉煌的历史进程”。结构很清晰,就是沿着时间的轴线来展示出中国近现代的艰苦历程,但是在讲述的过程中又以政治历史为主,所以《纲要》在第一页就已经说明了该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纲要》就是按照历史结构来编排的,《纲要》里的内容也就是近现代改变中国命运轨迹的历史。上编中描述中国末代王朝追寻变革之路的内容,以“民族复兴”为主要构架,将鸦片战争以后力求复兴的中国人民的探索之路展示了出来。在导言中编者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救星、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民族复兴之路。是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导言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学习架构,即“历史选择+民族复兴”。上编总共有三章,分别是反帝斗争、变法探索和辛亥革命。我们可以发现这三章内容都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反抗姿态,面对外敌入侵,国家危难之际,中华民族终于醒悟起来,开始了艰难的民族复兴之路。第一章节是这样被介绍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没错,正是鸦片战争打破了故步自封的清政府,让中华民族被动的走向世界舞台,因为弱小所以被欺凌;因为弱小所以被压迫;因为弱小所以没有人权。然而在中华文明大厦将倾之际,无数的人站出来了。他们主持变法反抗压迫、反抗欺凌,至此交代了中国近代史中压迫与反压迫的时代主旋律。在上编中,是这样形容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个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没错这八十年是风云变幻,时间结构的安排也让学生清晰的感受到当时中华民族的迷茫,各种变革层出不穷可都以失败告终,中华民族这座大舟已经百孔千疮、风雨飘摇,风云变幻,谁才能帮助中华民族拨开云雾?这个问题编者让学生们在中编中找到了答案。在笔者看来,上编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在前八十年中国民族处在“干啥啥不成的状态”,他就想一个被揠苗助长的孩子,早早的进入了社会,尝遍了人间险恶。而中编则是这个小孩的成长时期,他在险恶的社会中不断磨炼、逐渐成长,已经可以从容的应对社会险恶了。在中篇开头的综述中是这样描述的——翻天覆地。“中华民族”这个孩子饱受了八十余年的折磨之后,用接下来的三十年时间为自己寻得了站起来的机会。综述开始就点出来中华民族的转折点——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作为东方主要战场的中国,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人民用自己的韧性和绝不低头的意志完成了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向世界重新展示了中国姿态。风云变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华民族这座大舟拨开云雾,驶向更为宽阔的国际海域。然而云雾过后仍然是雷电交加,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当时的国情紧密相连,大舟的上方雷雨交加,下方海水波涛汹涌,而大舟内部也是波云诡异,凶险异常。


        2 中编思考
        中编的结构并不像综述那样一开始就表达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是按照时间线来展示出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的变动,第四章描述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萌芽、传播以及最终扎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过程,并将其高度凝练为四个字,“开天辟地”。这个结构安排是为了后续对中国共产党的具体描述,实际上也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激动与喜悦之情。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让中国有了“站起来”的机会,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同时也点名了《纲要》的主体内容——选择。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之路的重要节点上,中国共产党手握马克思主义,带领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编的第四章节也与上编的地二、三章节相对应,向读者阐述了一个事实。民主主义、资本主义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资本主义、民主主义不能挽救中国,这是历史给我们的答案。而西方俄国人民革命的成功实践向世界人民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革命性,这些都与当时亟待改革的中国相契合,所以在马克思主义被带入到中国土地后,就注定了中华民族的崛起。第五章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救亡图存的革命轨迹,展示出新兴革命的强大韧性与旺盛的生命力。在救亡图存的国家复兴路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初期没有武装、只有一群为国家兴亡四处奔走的年轻人,他们用热情重新点燃了这个国家的激情。第五章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曲折展示的淋漓尽致,其中重点说明了中国革命是曲折探索,这个曲来自内部,折也来自内部。至此中国人民迎来了百余年的第一次胜利。第六章详细描述了第五章末尾的“抗战胜利”,表现出中国遭受的恶行,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文明正面形象的烘托,编者在这一章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让读者产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中华文明和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第七章描述的是抗日战争后中的中国内战,在取得内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新的民族复兴征程。这一章节向我们阐述了后两个选择,即“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国际形势严峻,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以及国内形势让中国不得不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只有选择社会主义,中国才能粉碎美国控制中国的想法,才能彻底的实现独立。而借鉴苏联经验,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
        3 下编思考
        下编的内容就是中国的改革探索之路,主要章节为第八章到第十一章。下编主要表现得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改革开放之路的探索,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从无到有的经过,在这期间我们迷茫过,失败过,但是最终成功了。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初心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强起来,这又一次印证里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选择是没有问题的,是绝对正确的。值得一提的是18版的《纲要》新增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现代中国强起来的历史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兑现历史承诺的有力证据,是中华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传递。
        4 结束语
        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每次回顾这段历史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然而永远不变的是内心中对孜孜追求变法的义士们的尊敬、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礼赞、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复兴之路的喜悦。今天我们享受着“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带给我们的国际地位和安稳的生活环境,我们也会始终拥立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民族复兴的大计放在心中,为国家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文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思想性与学术性相统一探析——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为例[J]. 思想教育研究,2018(04)12-13.
        [2]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 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08)58-59.
        [3]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42-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