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21期   作者:周立亚
[导读] 古诗词是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教学内容,采用有效方案,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过程。
        周立亚
        湖南省桃源县第九中学415700
        摘要:古诗词是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教学内容,采用有效方案,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完成赏析,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构建新型的古诗词学习框架,加强学生的体系了解。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领会文学精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引言:古诗词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内容,同时,它也是学生感觉最为头疼的一大部分。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整体课堂教学的生动趣味,利用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朗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剖析古诗词,构建有效的传统文化情景。在多方课程改革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所在
        从传统课堂教学来看,大多数时候,教师所采用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十分呆板。为改变这样一种教学现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了解,利用多种教学方案来改革课堂。学生这时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也有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在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蕴含着极为丰厚的传统文化,古代文人墨客将自身的文学追求、家国情怀、人生感悟均寄予诗词创作中,值得当代初中生的品读研究。语文教师负责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将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融合,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古诗词中蕴含着我国古代文人对于文学的深刻感悟。通过对古诗词的深入分析,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从古诗词的一字一句中感悟传统文化意蕴。
二、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设计有趣的课前引导,加强师生互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一个事物产生兴趣时,最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前,可以通过几个有趣的小故事或者小互动作为课前的铺垫,将传统文化渗透在有趣的活动和师生互动中。如在进行苏轼的《水调歌头》教学前,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有关“中秋节的头脑风暴游戏,列举与之有关的词语,活跃课堂气氛,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关于“中秋节"的相关小故事,“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等都是故事性极强的小典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通过传统手工如剪纸、泥塑等方式化解课堂的枯燥,学生比一比看谁剪的月亮最圆或者看谁捏的玉兔最形象。课堂本不该是教师的“一言堂”,应当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还可以在每节课之后安排学生分享传统文化,分享内容要来自课外。学生可以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朗诵的形式进行表达,以此充分培养收集信息、逻辑归纳、自我表达的能力,无形中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培养。
(二)结合生活实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古诗词教学中,为高效渗透传统文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将传统文化生活化,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从而拉近传统文化同学生间的距离,易于学生学习吸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将刻板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增强课堂趣味性。

比如,在部编版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家时的生活,讨论当前时代背景下大众普遍生活条件,之后再对该篇诗词进行导读让学生了解诗人杜甫当时的生活,体会当时社会背景下,文人生活的窘境,以及在面对生活苦难时,杜甫的深刻感悟,领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壮志信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懂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理。
(三)探究民族文化,深化爱国意识
        古诗词学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爱国主义热情。通过对爱国诗人经历及其所处时代、历史事件的介绍,可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带入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比如,《春望》一诗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对上述诗句的赏析,可以为学生勾画一幅烽烟四起、帝国飘摇的战争场面,让学生从“国破”“山河”“花溅泪”“鸟惊心”中,体悟家国破碎时诗人的悲痛心情,从而懂得和平的珍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在课后写下对这首古诗的读后感,从而深化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利用传统文化,创设古诗文教学情境
        除了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一些基础的传统文化之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活用多媒体构建一个学生更容易了解的直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情境内部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强调学生感情,通过各类音频、视频、图片所形成的特定情境来调动学生感情。让学生更为通透地理解整篇文章所书写的内容,这能够帮助学生与作者完成情感共鸣,让学生真正体会蕴含于文章内部的一些重要情感。例如,在教学《观沧海》这一课时,在教学之前,教师就要做好铺垫,收集与观沧海相关的重要资料,用图片进行展示。制作成相关的微课视频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曹操的生平事迹,对一些重要背景做出讲解,让学生了解与曹操相关的历史事件,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思考一些直观问题,使学生能够明白蕴含于观沧海内部的重要景象,这也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观沧海的相关感情,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深层次情感。
        结论:总之,古诗词的魅力需要教师引导。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理解自我教学的相关地位,构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以传统文化作为课堂教育学习的重点,加强难点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不利形势,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做出重要指引。




参考文献:
[1]王凤彩.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07):194-195.
[2]张慧,仲萃萍. 多媒体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整合[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07):240-241.
[3]土梅.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人文底蕴培养模式探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4):89.

本文系2020年度湖南省常德市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CDJYKY202015)的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