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运用的小学阅读教学重构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1月   作者:葛彦莉
[导读]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入手,在阅读教学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我们的阅读课上生根、开花、结果。基于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阅读教学需要重构课堂教学思路,可以通过改一改,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形式美;通过填一填,让学生在联想与模仿中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结构美。通过议一议,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语言文

葛彦莉    福建沙县翠绿小学  福建  三明  365050
【摘要】《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入手,在阅读教学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我们的阅读课上生根、开花、结果。基于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阅读教学需要重构课堂教学思路,可以通过改一改,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形式美;通过填一填,让学生在联想与模仿中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结构美。通过议一议,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意境美。
【关键词】语言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11-136-01

        目前仍然存在教师教学实行拿来主义,或者说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课堂,课堂还是逐句逐段讲解,还是一种信息的单向输出,是一种穿着“语用”外衣行走在“文本解读”路上的教学。下面就根据自己的阅读教学实践,结合《匆匆》一课的教学,谈一谈如何立足语言运用来重新构建阅读课堂教学。
        一、改一改,在对比中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形式美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材编写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精心编写所选语言,使之更好地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感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的享受。文本中语言的排列只是一种形式。如果把文本中的语言变换成另外一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震撼,让他们从心底感受到语言形式的美。在教学中,如果只让学生直接读课文的第一段,那么学生的情绪就不容易激发起来。我们都知道诗歌最容易激发人的情感。让学生们自然地把这首诗改编成一段,然后让学生们自然地把它读成一段。
        例如,教学课文《匆匆》第一自然段。教师把这一自然段内容改成一首小诗的形式,让学生品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这样,在语言运用中就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和文字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语言使用情感,使他们在设计语言运用时能够精心设计词汇,让自己的话更有吸引力。
        二、填一填,在联想中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结构美
        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阅读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而且要使他们获得语言使用结构的美,使学生感受到语言运用中的平行性和其他语言结构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才能在我们的阅读课上得到很大的发展。比如,在这种情况下,文本安排了一系列的平行性,实际上起到了主导作用,因为时间远远不止从洗手、吃饭、静默、睡觉时流失,它还会从任何一件事情中流失。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个填空活动,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语言结构来思考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会浪费时间。
        例如,教学课文《匆匆》第三自然段。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的这八千多日子是怎样过去的?生1:洗手的时候,日子是从水盆里过去。


生2: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生3:默默时,日子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生4:天黑时,日子从我的床边过去。师:那日子还会怎样过去的?大家可以填一填。(师出示练习让学生仿说。)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的时候,日子从。学生还可以得出“旅游的时候,日子从景点里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游戏里过去。”……
        这样,我们就可以打开学生想象力的阀门,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片段,构想出语言表达的结构,并通过模仿文本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之一。
        三、议一议,在诵读中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意境美
        阅读教学应使学生感受到文本所表达的意境美。也可以说,每一篇课文编入小学语文教材,都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意境美。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之美,才能促使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表达,这种表达有什么好处,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让他们知道在使用语言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阅读我们的文字来感受到某种意境,也可以让学生思考这种表达方式的优点,让他们产生心灵共鸣。例如在讨论中,让学生说出为什么一个句子出现在课文中两次。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学生可以感受到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效果是不同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语言的使用需要带来一些意境,从而使自己的语言更能促进他人的情感同一性。
        例如,教学课文《匆匆》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师安排同学们自己诵读这一自然段;学生诵读。教师提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一个问句,但是为什么在课文中没有回答。小组议一议。(学生议一议。)学生回答:这是一个问句,但是真正的意思并不是发问的,而是起到强调作用,以便引起我们的思考,就是说明我们的时间流失之后就再也回不来了,让我们学会珍惜时间的意思。教师追问:在课文第一自然段也有这一句话,为什么在课文最后又出现这一句话,是不是有重复的嫌疑。小组可以议一议。(学生议一议。)学生回答:这就是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叫做首尾呼应。教师引导:那么这样的语言运用能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可以让我们感觉到语言表达更加严谨,结构更趋合理。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能不能把其改成陈述句呢?你们改一下,然后再读一读,议一议这样改好不好。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可以,如果这样改就失去了原味,因为这样的问句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但是改过之后,就没有这样的意境了。
        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情绪来阅读这句话,这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情绪,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情绪中读出不同的情绪,让学生在不同的情绪下阅读时,感受到不同的阅读效果。
        总之,基于语言运用的阅读教学,我们就需要改变以前那种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带着学生对课文进行逐字、逐句、逐段的讲解,或者说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课堂上热闹起来的教学形式。课堂上热闹了,但是学习效果如何,却没有人知道。只有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让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调动各种感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形式美、结构美、意境美,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素养。
参考文献
[1]戴晓芬.余映潮“语言学用”教学理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2]林熠.积极语用观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3]张忠艳.试论“语用型”阅读课堂的深度建构[J].语文知识,2017(12)3-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