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做好实验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1月   作者:陈显维
[导读] 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实验作为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锻炼学生操作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之下,教师应当顺应教学观念的改革,不断强化自身的体验,从而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实验中掌握各项基本技能。实验教学的开展也会推动学生智力的发展,让学生慢慢形成思维习惯,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十分重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当前在小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如何更好地开展如何

陈显维    贵州省湄潭县黄家坝街道完小
【摘要】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实验作为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锻炼学生操作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之下,教师应当顺应教学观念的改革,不断强化自身的体验,从而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实验中掌握各项基本技能。实验教学的开展也会推动学生智力的发展,让学生慢慢形成思维习惯,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十分重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当前在小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如何更好地开展如何引导学生做好实验。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实验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11-127-01

        可操作的、成功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基石。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实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破传统沉闷的课堂,给课堂增添生机。当前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之下,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掌握学科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让学生掌握实验的操作技能,在实验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积极性
        在小学科学实验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严重,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都会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判标准,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会过于关注自己的考试成绩,没有重视自己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会将重点都集中于理论课程的教育上,认为除了理论课,其他不需要重视。对此,在小学实验教学课堂上,教师会出现赶教学进度,不注重与学生的相互交流,导致课堂教学不活跃,学生缺乏积极性[1]。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学习较为被动。
        (二)忽视实践教学
        教师在小学实验的课堂上会更加偏向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注重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导致理论与实践分裂开来。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比较重要。在进行理论说教的同时,也应当进行实践教学,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科学的认知。但是,当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比较忽视实验教学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三)缺乏沟通交流
        小学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心智还没有成熟,好奇心极强。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状态。但是,当前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是单向的,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足够的沟通交流,再加上学生学习压力大,教师教学任务严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追求教学进度会存在不能进行高效交流互动的问题[2]。长此以往,也会导致小学科学教学效率下降。



        二、引导学生做好实验的方法
        (一)规范学生实验仪器和材料使用方法
        小学实验教学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们掌握科学的相关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此促进他们的不断发展。对此,教师在实际小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身心特点以及能力的限制,对于使用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注意事项和材料使用方法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教师在实际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当传授给学生们一些科学方式,让学生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正确操作和使用仪器材料,防止由于仪器材料使用不恰当影响到课堂质量,维护实验的安全性。例如,针对于试管、酒精灯这种实验仪器。尤其是针对酒精灯的使用时,一定要在使用的过程中为学生们强调正确使用方式和注意事项[3]。在点火时,不能使用打火机,要用火柴,用打火机容易让酒精灯爆炸。对此,作为教师,在学生接触到新的实验仪器和工具时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使用方式和注意事项。此外,教师也应当通过讲解、示范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探索。在使用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以此让学生更好地开展实验。
        (二)规范实验操作流程
        在小学实验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主要有两类实验。一种是教师演示实验,一种是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在分组探究实验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做好演示实验。由于学生们刚刚接触实验课程不久,他们在心理上会表现出较强的向师性,在实验开展的过程中也会经常模仿教师的言行。通过科学的实验示范能够为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实验技能。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教师规范的实验操作,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获得更好地实验体验。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记录和观察实验程序、过程和结果,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例如,我们在学习《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节内容时,在针对性介绍相应实验仪器之后,教师也需要针对实验的使用方法进行教学。演示实验过程中食盐的投放和搅拌过程。由于,这一单元是学生们初步接触这些仪器的阶段,对此在后续过滤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演示。这样学生就能够按照教师演示的正确实验步骤开展实验,规范实验流程,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三)让学生们养成实验记录、分析、整理、归纳的良好习惯
        在开展小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们培养对实验的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整理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的好习惯。实验的过程极为严谨,教师需要注重学生们科学实验态度的培养,增强实验基本素养,能够自行归纳、整理实验中的各项数据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在实际实验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们能够表达出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教师需要凭借他们的经验来为学生们解答难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例如,我们在学习《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真记录实验流程和现象,包括食盐和小苏打的水中溶解份数。让学生不断地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探究、交流,能够得出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这一结论,且食盐的溶解能力要明显优于小苏打。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开展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实验,掌握实验的技巧。对此,教师需要明确认识到实验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并提供规范实验仪器、材料的操作、规范学生的实验流程、强化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以此推动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优化实验流程,让实验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玉涛,徐霞.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做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J].华夏教师,2020,(2):11-12.
[2]叶林岳.做好科学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思维[J].新课程•下旬,2016,(2):320-321.
[3]唐文新.做好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重中之重[J].散文百家(下),2017,(8):2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