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1月   作者:周玲玲
[导读] 在现阶段的教育现状中,大多数课堂都是以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行使权力,让学生的学习状态被动,进而抑制了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因此,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就尤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发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培养策略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周玲玲   井冈山大学附属小学  343009
【摘要】在现阶段的教育现状中,大多数课堂都是以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行使权力,让学生的学习状态被动,进而抑制了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因此,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就尤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发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培养策略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师生关系培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11-152-01

        引言
        对于数学来说,无非就是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和解决具体问题,小学生的思维定式较活跃,一直停留在课堂上有一定的难度,对于他们来讲,生活场景更容易激发或吸引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这也是打开老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互动教学形式
        (一)概念的基本分析
        每一个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小学生还没有能力抵抗游戏的诱惑,因此,教师往往可以利用学生们的这一天性,设计一些课堂小游戏,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在面对课堂知识的同时享受游戏的乐趣。这样课堂上的氛围可以得到改善,也降低了学生课堂上的压抑拘束感,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也会增加。
        (二)分析案例
        举个例子,在进行“100以内加减法”知识内容学习中,为了让学生对知识和学习方法掌握并运用得更好,教师可以将游戏融入学习,活跃学习氛围。比如,把全班同学分为两组,并设计两道题目。一道为:28+32=()-11=()+25=()+19=()-29=()。第二道为:33+27=()+15=()-21=()+33=()+18=()。每个小组分别派出一个学生,在式子的空格处填上相对应的数字,最后,速度快且正确率较高的一组获胜,并给获胜小组所有学生一点小奖励。因为学生都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荣誉感,渴望自己也能得到认同和嘉奖,就会更加认真地参与进来。而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更多是旁观者,提升了课堂氛围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也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所在。
        二、研究构建师生关系的策略
        (一)循序渐进地引入知识,全面发展学生能力
        数学是一门重逻辑性的学科,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所谓打好基础才能有更大的成果。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学习能力和主动性较差,在进行课程教学时难免会出现学习上的差异性,而传统教学中往往不够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直接进行综合的学习教学,学生往往吃不透知识,长期以往就可能造成对数学学习的厌倦。


所以说在进行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时,要理解学生的差异性,渐渐地导入知识,用交流的形式更全面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例如,小学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是多少》的学习中,要在概念知识下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要点。比如教师可以这样讲:“同学们,我们有没有量过自己的腰围呢?我们的妈妈给我们买衣服时是不是都要看自己的腰能不能穿得上呢?没错,我们大家量的腰围就是我们自己腰的一周,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它们又是怎么计算的呢?”以这样的生活实例为引,学生自然而然会说:“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它们各边长度,进行测量的总和”,在学生有一个大致的概念之后,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鼓励,之后教师再讲:“没错,大家很棒,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它们四条边的长度相加,那么现在老师提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那它的周长是多少呢?”学生也很容易并快速地回答道:“4”以这样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互动兴趣,让学生有一定的自信,学生也会愿意进行课堂的学习互动。
        (二)围绕数学知识加深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不能仅仅停留在数学知识表面,要对深层次的知识和素养进行挖掘,引导学生可以实现更加深入的学习。从教学实际来讲,在课堂上,就可以将问题导学这一模式利用起来,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结合相关的数学知识,事先设计一系列由浅到深、从理论到实践的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基于这些问题,逐步和学生展开对话,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渐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形成探讨,和教师产生对话互动。比如,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从平移切入,设计导学问题,然后再逐渐上升到旋转和轴对称,将这一章节知识通过具体的数学问题串联起来。到了课堂教学阶段,就可以通过问题和学生对话:什么是平移?平移有什么特点?生活中有哪些平移现象?通过问题,让学生和教师形成互动,这样便可以实现初步的师生对话。
        (三)以生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对话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实现,还需要关注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对话,成为对话的发起者,并不仅仅是接受教师引导。具体来讲,可以在课堂上构建“质疑”活动,教师故意设计一些错误的例题,让学生观察这些题目,提出质疑,与教师形成对话,围绕学生的质疑展开探讨。此外,也可以构建辩论活动,针对一些趣味的数学现象,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也参与进来,和学生一起辩论,这也能实现师生对话。
        结束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的重要性不可小觑。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导入知识要点,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一点点进行要点的理解深入;设置生活化情景,让学生打开话语权,增进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合理地进行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有意义地参与课堂。
参考文献
[1]曾永宏.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角色的精准定位[J].2019(S2):26-27.
[2]李世轩.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影响因素及微观探究[J].2019(S2):28-29.
[3]王于樵.师生互动视角下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有效构建[J].教育观察,2019,8(42):12-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