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范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1月   作者:朱灼
[导读] 高中语文新课改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感知文本,保持问题的敏感性,善于质疑,挖掘文本中有质量的问题,通过探究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范式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范式的实际研究情况,笔者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几点开展语文教学创新的有效方式,以期实现高效课堂、快乐课堂。

朱灼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第四中学  655331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改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感知文本,保持问题的敏感性,善于质疑,挖掘文本中有质量的问题,通过探究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范式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范式的实际研究情况,笔者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几点开展语文教学创新的有效方式,以期实现高效课堂、快乐课堂。
【关键字】高中语文教学;教学方法;创新范式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11-182-02

        引言: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教学形式,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本,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自我解决问题,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形式易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探究意识以及探究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一、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范式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范式研究势在必行,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举措。因此,教师一定要切实地把握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找出展开有效教学的新方式。一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式阅读,学生个体要对文章的各个部分或整体进行阅读,能够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促使学生对文章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学生自提问题,通过阅读掌握课文的核心内容,并且提出相应的问题,以便为学生理清整体的学习思路,明确方向。三是要促使学生自主解答问题,学生以独立或者是合作的形式来解决问题,教师则要根据学生的解题情况进行针对性地点拨,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帮助学生正确解答问题,吸纳知识。四是要展开拓展延伸教学,教师为学生提供群文阅读或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教学,来帮助学生学会书写阅读体会或阅读心得,进一步凸显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策略
        (一)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进行相应的引导,促使学生能够掌握阅读的正确方式,对于一些没有包含重要信息的段落可以进行粗读,对于一些经典段落要进行细读、赏读,对于一些文章的点睛之处要进行反复品读;阅读时应对文章中的精美句、哲理句、点睛句进行标注,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文意并积累写作素材。在自读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大体结构进行梳理,通过自读把握文章基本内容,读懂思想情感。通过自读促使学生结合问题,思考答案并且分析答案的合理性,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方式。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学生初读文章后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激起思考:“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为什么?”假如学生没有深层次的阅读文章,那么学生可能会说情景交融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也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其实大多优美散文都有情景交融。学生通过自读感悟文章主要内容之后,学生便可结合文章结构说出《故都的秋》中写了五幅图景,这才是《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核心与奇妙之处。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方法更易提质增效,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有利于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
        (二)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自提问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发散思维,深刻思考,展开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大的帮助。假如教师仅仅是单纯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答,那么这样的教学方式会略显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不愿跟随老师的节奏深入探究文章的意蕴。并且教师与学生体验不同,问题的设计未必都适合学生,教师给出的问题或易或难,学生要么不假思索,轻松作答;要么文不对题,艰涩难懂。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找出文中的疑难,自提问题,展开学习活动,这样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拓展教学《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时,有这样一句话“持其踵为之泣”,教师可引导学生细阅此部分内容,感知这部分内容翻译的妙处。


首先,教师可以以情境教学法的形式来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播放关于《触龙说赵太后》的视频短片,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问题的顺利代入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结合视频内容进行提问:“为什么抓住燕后的脚后跟为之哭泣呢?”相信学生在阅读之后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抓住契机为学生解答这句话的含义,还可引导学生,课后运用多媒体,查阅文化史资料,明白当时女子出嫁时都会乘坐高头大马之车,而燕后所处的位置为高处,赵太后所处的位置为低处,因此只能抓住燕后的脚后跟;那么,为什么又会哭泣呢?原因是当时的风俗,现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也依旧留存这样的风俗,当送女出嫁时便会哭泣。
        (三)补充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胆假设的空间,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样学生便能细心验证问题的答案并且探究其合理性。但一些有价值、灵活性较强的问题可能学生并未发现,未能自主提出,教师需补充设计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驰骋想象空间,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大有裨益。例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长诗,促使学生理顺长诗的主要思路,通过阅读感知主要的故事情节,并能概括梳理,理解诗中蕴含的悲剧内涵。此时,教师便可结合诗的内容提出这样的问题:当刘兰芝被强送回家之后,焦仲卿这样说道“不久当归还”,那么,假如没有出现“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些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有机会破镜重圆吗?通过提出这样的虚拟性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学生也会根据问题各抒己见,可能会分成两派:一部分学生会认为,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是忠贞不渝的,因为他们有着“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样的铮铮誓言,并且为此不惜以死抗争。虽然在与母亲的第一次交锋中,焦仲卿只能无奈地接受母亲的安排,遣送刘兰芝回家,看得出焦仲卿作为一个活在封建礼教社会以及家长制毒害背景中文弱书生的懦弱性格,但是原诗最后“自挂东南枝”一句,充分地凸显出焦仲卿为了自己的爱人,勇敢地背弃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样的封建礼数。因而,假如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些情节,那么刘兰芝和焦仲卿一定会和好如初的,而焦仲卿和刘兰芝对爱情的至真至诚,也是刘兰芝最终能够回到焦仲卿身边的保证。还有一部分学生会这样认为:婆婆是刘兰芝和焦仲卿之间最大的问题,因此,焦仲卿的母亲是绝对不会允许刘兰芝再回到这个家的,出于婆婆的阻拦和丈夫的软弱,刘兰芝没有可能回到丈夫身边。通过这样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发散思维、进行探究,这样的学习形式显然更加有效。
        (四)群文与整本书阅读巩固延展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一种回归本真、自我感知、体验生成的教学形式。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阅读文章的技巧和正确方式,体悟阅读感受,写作阅读心得,提高阅读速度和写作能力,形成纲目意识。鉴于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来展开群文阅读或整本书阅读活动。例如,选择《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以及课外文章《沉沦》来展开群文阅读教学,三篇文章存在一定的异同,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将此三篇文章放在一起展开群文阅读教学?通过阅读这三篇文章能够产生怎样的感受?三篇文章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哪些句子、词语的运用感觉十分难忘?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学习活动中进行分析和研究,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学生不仅能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还会逐步形成较强的对比分析能力。同样,通过整本书阅读,培养学生的文本提炼与加工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结语: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形式来展开教学,创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活动,改变学生学习效能,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常问为什么,有思想地阅读,感知体验文本,粗读、精读、情读、美读,读中发现并提出有价值意义的问题,问题设计整体局部兼顾,精准而不杂乱,深刻而有思辩,联想而重发散,透过问题领悟内容,协作一致自我解决问题,教师实时点拨,课上拓展,课后延伸,进行群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读思结合,写好阅读心得与感悟。语文教学激趣,语文学习乐趣,语文课堂生趣,乐读勤思善问,自主探究抢答,让阅读成为享受,让课堂成为乐园。
参考文献:
[1]周刚.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范式漫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6).
[2]朱赶楼.高中"新课标"带来的语文教学范式革命[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5(11期):93-93.
[3]朱云.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课外语文,2016,000(004):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