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新天地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1月   作者:肖景军
[导读]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同时也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相关教育部门对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并且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相关的数学知识,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中心从自身转移到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知识,独立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思维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肖景军   广西岑溪市糯垌镇古兰小学  543200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同时也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相关教育部门对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并且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相关的数学知识,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中心从自身转移到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知识,独立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思维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11-163-02

        目前,大多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基本都是教师单一传授理论,学生被动接受,然后在打题海战术,这种枯燥的单纯只为应试服务的数学课堂只会让学生厌烦,抵触。背离了数学学习的初衷。相反,如果教师能积极地接受“自主学习课堂”的理念,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以学生的需求我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那么数学教学的效率一定会飞速提高。
        一、构建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课堂与传统的教师单向传授不同,强调要把学生当作课堂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学习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自主数学学习课堂中,小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而是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对比,探索出结论,进一步验证和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自主学习课堂,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数学教学不足。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自主学习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地思考和探索,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示自我和主动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探索中可以培养对比、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锻炼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技能,综合能力也就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和提升。
        二、构建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符合学生的感知能力,学生的年龄较小,智力和思维能力还没有发育成熟,对抽象复杂的问题缺乏兴趣,学生的思维是根据实物或模型,有一定的实际感知才能得到发散。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范围和思维特点。其次,问题要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的真正魅力,进一步激发出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学生在学习“百分数”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百分数:一件T恤衫的成分为100%棉、茅台酒酒精含量为38%、一件羽绒服的填充物为白鸭绒含量90%、羽毛含量10%、雀巢奶粉蛋白质含量>17.5%等,像上面100%、38%、90%等这样的数称为百分数,那这些百分数在具体生活中表示什么意义呢?由于教师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通过自主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善用教学手段技术辅助自主学习方式
        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教师进行几何形体的认识教学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平台,在清晰的画面,动态的演示、色彩的对比中,学生可以更顺利地理解图形中的位置关系、特征特点以及面积、体积的计算等,教师对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都有关键性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忽视二维空间图形与实物的可见面是一致的,当学生看一体机屏幕上的图形时,其实看到的是在平面上象征性的立体图形,这样学生很难得到直观的空间形象。


所以通过实物来认识立体图形是非常重要也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经历实物认识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学生很容易就收集到若干个圆柱形实物,我们可以大大地利用学生手中的实物进行自主学习的引导,让他们通过看一看(直观感受),摸一摸(感受平面与曲面的区别),指一指(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围一围(理解圆柱侧面积),摆一摆(使学生理解高与长的概念),再看一看(认识一些特殊特征的长方体,圆柱体),比一比(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关系),全面深刻的认识这个立体图形。学生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下,协调多种感官,全程通过自我观察、自我思考、自我发现来学习认识这些立体图形,课堂将充满生机、活力,学生的学习也会因自主学习而精彩纷呈。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实践”与“自主”往往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小学生,适应小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当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促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图形”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对各种图形有更加直观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折叠A4纸张,看能折出多少不同的图形,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提升;其次,布置实践性的课外作业。在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布置中,教师要改变传统“做题”式的作业模式,将实践性的作业有机融入其中。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长度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布置一些关于“测量长度”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测量家里的桌子、椅子、沙发的长度,这种实际测量的方式,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加直观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学习效率。
        (四)激励成功,培育创新思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知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展强化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因此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发表意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由地相互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原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相对应的习题,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追求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众所周知,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肯定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坚持,老师要在学习中不断提醒孩子,关注他们的自主学习单,分享他们的自主预学成果,同时还要求学生养成认真思考,先复习,再作业,注意审题,独立完成作业,反复验证等,而不是放任自流的自己学习,只有在不断尝试、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拓展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我们自己也获得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有效的构建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就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并且将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以此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姜云峰,张晓东.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16,(16).
[2]陈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学习[J]. 中国校外教育,2010,(14).
[3]谢兴思.“自主学习”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J].数学大世界旬刊,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