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训练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1月   作者:宋延玲
[导读]

宋延玲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中学校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11-202-01

        从本质上说,语文教学要训练的目标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但目前,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对“读”“写”重视比较多,对“听”和“说”的训练却有所忽略。事实证明,科学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学生良好交际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必须从学校教学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需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行之有效的训练;还必须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应该说,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常规的“听”“说”能力训练中,学生“听”的训练机会很多,而“说”的训练机会相对就少了些,特别是在公众场合进行比较正规的口头表达的机会就更少。新课改以来,课堂互动多了,学生“说”训练机会也相对的增多了。但这只是形式上的,学生真正的自我表现机会依然还是不够。
        如何抓好初中学生的“听”“说”训练,使他们语文学习达到更佳的状态呢?
        一.首先要学会“听”,才会有感悟与共鸣,并获得教益
        王尚文教授有一句话说得好:“听,是语文教学的精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中,“听”应放在第一位。
        成语“对牛弹琴”的意思是说话办事不看对象,不讲方法,但我们换个角度,从听琴者一方理解,则另有一番深意,那就是牛根本不懂琴音琴理,哪能听出其中之奥妙。孔夫子之所以听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是因为孔子会听,听出了韶乐的真谛。《高山流水》一曲听出两知音。听之作用,何其大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会听,听老师传授知识,更听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达到“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听”的训练要做到课内与课外并重。单单重视课内的“听”而忽视课外的“听”,培养出来的只能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一千多年前学者顾宪成所撰的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至今仍颇有教益。
        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但要有知识的深度,更需要有知识的广度。听音乐诗曲,听散文戏剧,陶冶情操,感悟中华文化的美妙神韵;听涛声瀑布、鸟语禽音,感知大自然魅力无穷,听新闻广播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
        “听”,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这不仅表现在“听”可以获得大量的资讯,增长知识上,也体现在“听”是对他人的尊重上。聆听,可以使说的人感到被尊重,产生一种幸福感。聆听父母,老师等长辈的话,不仅可以使自己得到进步,也使自己感受到长辈的爱。
        当然,作为学生不能一切都“听”,要有比较有鉴别。靡靡之音使人颓废,脏言秽语污人口舌,这些都要分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讲的就是这方面的道理。教师要像诸葛亮《出师表》所讲的那样,教育学生察纳雅言,辨是非,明事理,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二.强化“听”“说”训练,培养沟通能力
        社会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离不开口头表达,也就是“说”的能力。在未来社会里,不仅要学会人与人之间的私下沟通,更要学会与人群沟通,这就是要求学生具备演讲的能力。一个人的影响力,就是他的演讲能力。在美国,每一任总统竞选,候选总统都要做竞选演说,得到投票人的认可,才有可能当选总统。奥巴马能够当选美国总统,与他天才般的演讲口才是分不开的。



        那么,我们要怎样培养初中学生的“听”、“说”能力呢?
        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首先要立足课堂,创设时机,训练学生的“听”、“说”的能力。
        1.开展课前演讲
        可以每周安排一到两次,每次安排三到四人。让学生自由选取感兴趣的题目,写成文章,酝酿准备。要明确要求学生不能背稿子,尽量熟记文章的提纲,利用提纲来组织、熟记内容。在演讲中,每个学生演讲完,下一个学生对前面同学的演讲从中心、材料、语言、仪态等方面进行评述。然后,自己再演讲。每次演讲完毕,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辅之以示范。经过这样的训练,既可使学生“说”的能力得到培养,又能使“听”的能力在评述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这里要指出的是,对学生演讲能力的训练,不能急于求成,一开始就要求学生从语音、语调、语速、表情动作、仪表仪态多方面都做得很完美,这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的,而是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2.利用课文,找准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契机
        新教材加强了“听”、“说”训练,且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如复述课文、看图说话、一事一议、口头作文、想象叙述、辩论会、表演小品、表演课本剧等等。
        要注意学生“听”、“说”训练兴趣的培养,找准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契机。要使学生对“听”、“说”具有浓厚的兴致。只有学生充满兴趣,才能使我们的训练得以坚持下来。否则,学生可能会逐渐丧失其训练的热情。
        三.在“听”、“说”训练中增强语感
        语感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界的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早在1928年就提出了语感概念。其后,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教育家又开始倡导语感教育。叶圣陶在《写作漫谈》一文中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一般认为,“读”可以增加学生的语感。其实,“听”和“说”也一样对培养学生语感有重要作用。
        婴儿其实是最善于“听”的。他们“说”的很少,因为这时他们一方面能量不够,没有“说”的足够能量,同时,他们也还不会“说”。但他们却总是专心的“听”,在“听”中找感觉,在“听”中培养自己“说”的欲望。终于有一天,他们的积蓄达到一个临界点,他就能够“说”了。我们学生的“听”、“说”训练也是这样,必须让学生多“听”,在“听”中引发他们“说”的兴趣。可惜,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很少有老师播放朗读课文的了。这不能不说和我们当前忽视“听”“说”训练的大环境有关系。其实,我们播放朗读课文的录音带或者MP3,是有助于学生的语感培养的。
        婴儿时代一声“妈妈”,孩子可能要用半年时间来训练。但当婴儿终于会说出“妈妈”时,他就能够很快学会其他的表达了,慢慢的,他就会“说”了。从婴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可以给我们语文教学以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在“听”、“说”训练中,我们不要急于求成,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帮助他通过第一关后,他的后续学习可能就会突飞猛进了。因为,第一步的“语感”形成是一个比较困难的漫长过程。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训练,这是一个比较基本而又容易忽视的领域。在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读”、“写”训练,以得到更好的分数的今天,加强“听”、“说”训练,更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让我们以更大的热情抓好这项训练,我们会发现“听”、“说”、“读”、“写”其实是一个整体,忽视哪一方面都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一些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究其实质,很有可能就是“听”、“说”训练不够,导致语感缺乏。我们必须满腔热情的投入“听”、“说”教学的训练中来,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