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林海霞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1月   作者:林海霞
[导读] 小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而数学这门学科对逻辑思维方面要求较高,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被提出。它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结合最新的教学理念,不仅能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互帮互助的能力。本文讨论了小组合作学习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和相应的教学策略。

林海霞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少年艺术学校 (灵溪镇第六小学)
【摘要】小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而数学这门学科对逻辑思维方面要求较高,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被提出。它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结合最新的教学理念,不仅能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互帮互助的能力。本文讨论了小组合作学习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和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11-221-01

        现如今,小学教学模式正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学习成为部分学生的负担。小组合作学习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一)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旺盛,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时期,他们对于活动参与积极性很高,这个年龄也是他们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形成逻辑思维的时期,教师应该把教学中心放在对孩子能力的培养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综合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此外,更加自由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期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愿意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非常合适。
        (二)有助于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相对枯燥,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不大。而数学学科的基本性质决定了这门学科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往往可以讨论出更多解题思路,对于数学题目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节省学生的思考时间,避免了在一道题耗费过长时间。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学习差的学生,在给别的同学讲解的时候自己也进行了复习,对自己的成绩提升也有好处。大家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无形中提高了整体的学习效率。
        二、小组合作教学策略
        (一)科学地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
        例如: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二)激发学生合作欲望,培养合作意识
        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问题后,大部分学生几乎可以脱口而出,老师还让他们小组讨论,这样的讨论有必要吗?这样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吗?另一种现象:在小组合作中没有老师期望得到的答案,干脆就把正确的答案或方法告诉某一小组,再由学生说出来【1】。这样的合作有效吗?如果经常这样的“引导”,能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吗?开展小组学习不仅仅为了一节课或整个课堂教学,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品质。不仅仅为了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还在于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教学中,要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焕发活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培养合作意识。
        1.让学生在思维出现阻碍时感受到合作是解疑排难的内心需要
        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使学生产生自己解答不了,或自己得出的结论确定不了是否准确,急需与别人交流,听取别人意见和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2.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合作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实践活动中,单凭一个人的力量不能解决问题时,引发了学生合作的欲望,教师应顺应学生合作的内在需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合作是一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统计》时,先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画面,再统计经过这个路口的各种车辆的数量。接着利用课件演示动态画面:许多车辆迅速经过某个路口。然后问学生,你统计的各种车辆各是多少。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太快了,怎么记得了?”老师就顺势而说,你们能想出好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于是学生马上就围在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老师再次演示画面后,他们几乎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记下各种车辆的数量了。
        3.在竞争中让学生懂得相互合作是培养集体观念的重要途径
        例如三年级中“估一估”实践活动课中,我校一位教师在讲述了基本方法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对高高的一摞本子进行估算,展开小组竞赛,看那个小组离正确的本数最接近。各小组的学生积极参与,于是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各小组的学生代表汇报时自豪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强烈的成功欲望,把个人与小组的“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无形的内驱力,培养了集体归属感。
        (三)扮演好小组合作中地教师角色
        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地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太大声影响到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教师就应给予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从小培养学生与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质【2】。
        学习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带着疑问去合作探究;要给学生充分讨论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小组分工要明确,要使小组每位成员有事可做,每位成员都要积极思考,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做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做法很多,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