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1月   作者:冉国华
[导读] 我国是一个流淌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大国,其中有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在高中历史教学阶段,教师有能力更有责任将历史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出来,利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传递教授给高中生,并且也应当规避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不利思想,让高中生免受其侵袭,最终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历史教学效果。

冉国华    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  重庆  409800
【摘要】我国是一个流淌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大国,其中有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在高中历史教学阶段,教师有能力更有责任将历史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出来,利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传递教授给高中生,并且也应当规避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不利思想,让高中生免受其侵袭,最终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历史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11-207-01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并对每个中国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运用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其提高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民族自豪感,成为传统文化的发扬者和继承者。
        一、传统文化的概述及内容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一种能够反映我国民族特色,在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特性和风貌,其涵盖的范围特别广泛,涉及我们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诸多方面,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作为炎黄子孙,高中生理应溯本逐源,知晓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并且在精研的基础上很好地发扬光大。但是,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具有继承和发扬的价值,对此我们应当本着一颗批判继承的心,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历史教材有效地传递给高中生。而对于一些不良的或过时的传统文化有的是习俗应当积极抵制。如此,可以保证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做到恰当合理,实现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1.立足历史教材,挖掘有价值的史料
        高中历史教材是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根基,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应当紧紧围绕历史教材进行,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也一样。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能够识别和发掘历史教材中一些具有传承价值的史料信息,将这些信息在详细讲解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承接和弘扬。
        例如,儒家的一些经典文化是我国早期乃至现在依旧适用的,如仁、义、礼、智、信等。并且在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但是教师也应当知道,这都已成为历史,也就是说,已经成为不可再现的事物。那么想要有效地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真相,就必须借助史料,结合历史教材,尽最大可能帮助高中生还原历史的真相,让高中生了解当初最真实的传统文化。具体来讲,教师可以结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课,向学生很好地传递儒家经典文化。儒家的孔孟之道在我国具有十分强大的影响力,身为高中生,如果将来具有从政的理想,很有必要知晓孔子提出的“德治,仁者爱人”和孟子的“民贵君轻”,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落到实处,让高中历史传统文化教育有效进行下去。
        2.结合多种教学方式,有效传递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在结合教材的情况下还应当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历史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大量的历史知识都需要学生通过记忆来掌握,因此,如果教师单纯地采用机械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让学生感到厌烦。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效传承下去。



        3.改变教学理念,重视提高思想认识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首先需要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在传统教育观念下,高中历史教师过度关注知识的讲解和应试技巧的传授,这种功利化做法不仅忽视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也违背了当今高考的考查要求。
        在素质教育改革和传统文化推广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淡化历史教学中的功利色彩,重视学生传统文化水平的提高。这要求广大的高中历史教师必须积极学习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并以此提高自己的个人理论能力、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能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深入浅出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和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提高他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并以此激发其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引导其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4.结合教学内容,实现知识有效联系
        如今的高中历史课本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占据了重要的篇幅,并且涉及了各个朝代的多方面知识。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内容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如在“儒学的兴起”的教学中渗透孔孟思想和儒家文化的知识。另外,教师还应当将教材中的各种知识内容和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过程中发现传统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实现知识的有效联系和体系构建。
        5.结合学生兴趣,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很多高中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主要是由于其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并且其内涵过于厚重和繁杂。对此,教师应当充分结合高中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从广袤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相关元素对其进行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比如美食几乎对于所有学生来说都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和诱惑力,高中历史教师就可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饮食内容,让学生结合咸粽子、五仁月饼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等发现中华美食的丰富多彩。另外,教师还可以將美食延伸到传统的餐桌礼仪文化,将孔孟思想“食不言,寝不语”、尊敬长者等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其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触手可及的内容中学习传统文化,提高文化水平。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进行联系。比如在教学“百家争鸣”时,教师可以对集合儒家、《左传》思想和道家思想的武术文化进行介绍,并结合迪士尼电影《功夫熊猫》的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6.实现知识拓展,感知更广泛的传统文化
        高中历史课本所展示和讲解的文化内容与中华传统文化瀚海相比只是太仓稊米,因此教师应当进行传统文化内容的拓展,让学生在更加广泛的领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以此掌握历史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要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途径提高传统文化在历史课堂中的地位,引导学生在掌握和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熟悉、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承者,为中华文化的推广和创新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琳娟.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文化意识培养的探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2]钟华.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与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