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 虞乐娜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1月   作者:虞乐娜
[导读] 略读课文是连接"精读"和"整书""整本阅读"的桥梁,教师应精准定位,充分发挥略读课文的教学价值;应关注单元联系,提升略读课文的教学效能;应领悟编排用意,优选略读课文的学习策略。基于此,本文结合部编版教材编排的特点,探究出了一些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旨在用好略读课文,扎实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虞乐娜   乐清市南华寄宿学校  325600
【摘要】略读课文是连接"精读"和"整书""整本阅读"的桥梁,教师应精准定位,充分发挥略读课文的教学价值;应关注单元联系,提升略读课文的教学效能;应领悟编排用意,优选略读课文的学习策略。基于此,本文结合部编版教材编排的特点,探究出了一些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旨在用好略读课文,扎实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关键词】部编版教材;略读课文;教学策略;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11-024-02

        一、略读教学的误区
        “略”意为“简单、略微”;顾名思义,“略读”就是简单地读一读、略微知道大意即可。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略读”往往没那么简单、粗略。
        1.忽视存在,视作闲文
        在中高年级,略读课文一般篇幅较长,而教学课时又少,于是一些教师便将其视为“闲文”,任由学生自己去读;再加上略读课文中既不安排识字、词句学习任务,又没有需要思考的课后问题,更没有相应要完成的课堂作业,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有教师就将其视作阅读练习处理甚至挤出了课堂,“简略”成“省略”。
        2.轻描淡写,忽视指导
        略读课文虽文句优美,富有时代气息,但在内容上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不需字斟句酌。在方法上则需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于是,就有了课堂上让学生先轻描淡写地读,再任其自由地交流,似乎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殊不知,这样有如囫囵吞枣,学生读到的恰似过眼云烟,学习效果仅仅停留在浅层。教师忽视学习指导,略读课文的简“略”等同于“忽略”了。
        3.定位模糊,精雕细琢
        从选入小学教材的略读课文看,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大多为名家名篇,篇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面对这些阅读精品,教师不免产生难以割舍的感觉,略读教学变成精雕细琢,一课时变成两课时、甚至三课时,将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并驾齐驱、均等用力,结果导致匆匆忙忙赶进度。阅读教学亦应如人的合理饮食——既要有饕餮大餐,更得有粗茶淡饭,互相调节方能相得益彰。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定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里同样提出了略读的要求。其实,在信息时代,略读更能迅速、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
        1.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各种信息数量巨大、传递迅速、变化极快。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具备一种能力,一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收集吞吐大量信息,并能够迅速处理信息的能力,即必须具备快速把握阅读材料大意的略读能力,形成一种能迅速捕捉、筛选、提取、处理所需信息的能力。因此通过学习略读课文学会略读,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项必然举措。
        2.完成阅读任务的需要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样大的数量,要求学生做到篇篇精读是不可能,也是不需要的。这一要求是否得到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略读方法,具有略读能力。因此,学会略读,对于扩大阅读面,完成阅读任务是非常必要的。
        3.提高语文素养的需要
        学会略读有助于更好地利用语文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是国人的母语课程。语言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们总量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这就使得学习语文,不仅有充足的课堂教学资源,又有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大事件等等都是语文学习资源。学会略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名目如此繁多的语文资源,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阅读教学的需要
        新课标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略读课文就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而编排的,用“*”表示。《标准》在小学阶段的两个学段中明确提出略读要求,第二学段提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提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而到第四学段,则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从“两个学习”到“较熟练地运用”,其能力的形成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三、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正像阅读教学不同于阅读一样,略读教学也有别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只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在略读教学中光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还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
        1.充分利用提示语
        每篇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都有一段提示语,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在略读课文教学时,我们要积极发挥提示语的作用,培养学生根据教材中提出的问题进行阅读的意识。
        例如:《大瀑布的葬礼》有这样一段提示语: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剧,想象大瀑布以前和现在的不同景象,再联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了课文后的感想。我们就可以据此来设计本课教学思路。
        (1)初读课文,感知内容:第一次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提示语,明确问题:这篇课文可以怎样学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前的提示语,说一说我们可以讨论哪些问题。
        (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依据学生学习的需求,讨论问题的顺序最好是先让学生“想象大瀑布以前和现在的不同景象”,通过今昔比较阅读(曾经的瀑布是       ,现在的瀑布        ),形成强烈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对大瀑布曾经给巴西和其他国家的人民带来骄傲与快乐的赞叹之情,以及对大瀑布现在正逐渐走向枯竭的惋惜之情;再让学生找一找“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剧”,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4)熟读课文,延伸问题:读了课文后,再让学生想一想自己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和大家一起讨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巴西总统亲自给大瀑布举行葬礼的缘由,并联系生活实际畅谈感受,深化学生的阅读感悟,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
        教师要把握好提示语运用的时机,有的提示语适用在初读课文前,有的适用在细读课文前。另外,教师还可以对略读课文前的提示语进行二度开发,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实效性。
        2.留足自读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王崧舟老师在浙江省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总结上说:“‘让学生学’永远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他们才能‘会学’,才能‘学会’。”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大的目的也就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实施略读教学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读自悟。
        3.做到粗中有细
        略读教学虽说讲究“简”、“略”,但并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需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详略结合、层次鲜明,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4.整合资源,课外拓展求“宽”
        略读课文是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教学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适当地向课外拓展延伸,最终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略读课文的教学,在进行课外拓展时,必须充分挖掘单元主题资源,促进课堂学习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互为补充。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两点:
        (1)适时穿插拓展内容。可以在课前安排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资料,可以在课中结合相关段落的教学进行,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如《夸父追日》的教学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神话故事,在课始从聊聊神话故事引入,既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也初步了解一下学生学习神话故事的起点和经验。课中以《海外北经》中的《夸父追日》古文和现代文的对比拓展阅读。课结束时推荐几篇神话故事引导学生课后去阅读。
        (2)灵活安排拓展形式。拓展训练的安排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如举办家庭故事会、班队主题活动、辩论会、讨论会……如《永生的眼睛》,入选课文的故事其实没有交代原文的结局,在本课学习时可以告诉学生其实故事的结局还没有完,学生立刻就会产生疑问,于是教师引导可以在课外去查询,看看真正的结局如何,再来开个讨论会。这里既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作了总结与提升,同时又适时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是学习的拓展与延伸,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使学生有了去课外阅读的欲望。
        总之,略读课文教学以简略的教学目标、简化的教学进程、简洁的教学语言、简明的教学线条、简约的教学风格给予学习主体更为广阔、自主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逐步向个体阅读和自由阅读过渡,为语文学习开辟另一片自由多彩、排斥纷繁的天地,让语文教学在简约中回归本源,使其亮丽起来。
参考文献
[1]伍爱华.小学略读课文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上),2016,(9)
[2]黄宗耀.略读课文教学策略举隅[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3)
[3]方红香.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J].新教师,2017,(7)
[4]周晓芳.略读教学:重在教学环节放手[J].教育,20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