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1月   作者:张福宗
[导读] 空间观念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只有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才能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更好地学习几何知识,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一定要贯彻和落实空间观念的培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养成,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张福宗   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落卜镇云山坝村小学  四川  泸州  646400
【摘要】空间观念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只有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才能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更好地学习几何知识,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一定要贯彻和落实空间观念的培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养成,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观念;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11-013-0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规定“要将空间观念的培养作为数学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空间观念也就是空间思维能力,学生掌握空间思维能力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依据图形想象和描述、推理图形运动变化与相互位置,形成数学学习的综合能力。当前的小学数学活动指导中,空间观念培养目标落实效果不理想,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积极调整教学指导方法。
        1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循序渐进培养的。
        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在学习立体图形才开始培养的,我们的教材从一年级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一年级有数方块的练习题,就是几个小正方体摆放在一起,这些小正方体有的非常调皮,会隐藏在其他的小正方体的后面。教学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认为孩子们理解起来肯定会非常困难,他们只能看见表面的这几个小正方体,隐藏在后面的只能靠学生的想象,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孩子们的空间能力。
        我找来好多的一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把这些教具分发给每个小组的孩子,让小组的孩子随便摆放,然后一起数。有的孩子只能看见表面,实在想象不出来的,就让这个孩子绕到小正方体的后面。摆放好后,让孩子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一起分析哪些小正方体是看不见的。这样逐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反复练习,一直到只要看见图形,就能快速分析出有几个小正方体是隐藏的。
        2借助实物操作,发展空间想象力
        空间观念建立对实物依赖性比较大,尤其是对于形象思维特征显著的小学生来说,借助实物引导学生操作是发展其空间思维的第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是提升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有效措施,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出几何图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这对学生思考数学问题和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有积极意义。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面积与面积单位》时,教师为学生准备好一些不同的物体,促使学生动手触摸,感受不同物体的形状特点,从而形成面积的概念,不仅如此,也可以让学生动手去触摸相同形状、不同面积的物体,从而加深对面积的认知。再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一课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长度的小棒与接头,让学生拼插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学生在拼框架的过程中,既能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体积概念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比较、测量、摆放长方体盒子等实践活动,感受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形成体积的概念。
        3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
        空间观念的形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好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电子白板演示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使物体的立体效果、位置移动等更加直观、形象,摆脱了文字表达效果的单一性,图像、动画都是学生们比较乐于接受的形式。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学的重点难点是面、棱构成一个什么样的立体空间,有几个顶点。需要学生通过定义形成一个立体空间。通过电子白板可以将教材上的图片进行全角度的展示,画面清晰,将难以展示的部分被动感地展示出来,降低了学生观察的难度,理解起来也简单多了。
        4引导学生训练,提升应用能力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应注重结合学生所学,引导学生积极训练,提高其正确应用空间知识的能力,促进其学习成绩的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为学生深人讲解教材中有关空间的知识,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立体图形,使学生能够正确指出立体图形各元素的名称,如长方体的长、宽、高,能够理解与熟练地应用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体积以及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另一方面,结合学习内容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解决有关立体图形的问题,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促进应用能力以及空间观念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知识时,为提高学生应用空间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可创设以下问题要求学生作答:长.方体包装盒的长比宽多4cm,其展开图如图5所示,求这个包装盒的体积。
        该题具有一定难度,要想正确作答,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及体积的计算公式,同时还应具备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能将平面图形转化为立体图形。同时,该题并未直接给出长、宽、高的数据,而是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自己求解,难度进一步增加。授课中为增强学生的自信,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要求学生认真回顾所学知识,观察长方体包装盒的展开图,找到长、宽、高之间的关系。由图可知,长+2高=13cm,2宽+2高=14cm,所以2宽-长=1cm,又因为长-宽=4cm,可求出该长方体包装盒的长、宽、高分别为9cm、5em、2em,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得9x5x2=90,即该长方体包装盒的体积为90cm3。
        5通过动手操作来深化空间认知
        动手操作是智力活动的源泉,也是思维训练的支点,学生仅仅靠观察来获取空间观念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通过动手实践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才能达到深刻的认知。实际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一直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难点之一。对小学生来说,这部分知识是很抽象的。鼓励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拆一拆、剪一剪、拼一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深化对空间观念的认知。学生在自己动手摆的过程中“摆”出了对空间观念的理解,也“摆”出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再如学习长方体的知识时,让学生动手用纸折叠一个长方体或者用小棒搭一个长方体。在折叠、拆解或搭建完成后,让学生利用工具测量棱长,计算面积,计算体积,寻找关系,发现规律,深化认知,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比单纯地给学生讲解空间想象效果要好得多。因此,重视学生的实践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可很好地加深学生对空间以及立体图形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立体图形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授课中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教学游戏、鼓励学生动手、引导学生训练等途径,提高学生的空间意识,让学生感受空间变化,加深对空间概念的理解,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答立体图形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耿腾飞.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4).
[2]娄朝兰.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