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激发和引导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1月   作者:施晓宁
[导读] 小学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重要学科。而小学生正处于思维飞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激发和引导成为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如何能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使学生满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对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打好基础与提升其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逻辑能力的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基于课堂教学实例,试从几个角度探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启迪的几个问题。

施晓宁   南乐县西湖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重要学科。而小学生正处于思维飞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激发和引导成为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如何能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使学生满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对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打好基础与提升其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逻辑能力的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基于课堂教学实例,试从几个角度探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启迪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11-037-01

        数学一向被称为“思维的体操”,学生通过学习数学,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思维概括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探索能力等。因而,通过学习数学来激发和引导学生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结合,不管是从逻辑思维到直觉思维,还是从理性分析到感性体验,都应面面俱到,综合发展。在思维的激发与引导过程中,不仅要以启发学生人性为原则,还要以切合学生心理为前提,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思维运用的乐趣和思维创造的吸引力,从而使他们更加积极发动思维并且灵活运用思维。
        一、优化师生关系,益于发散
        良好的师生关系(即民主、平行、朋友式、融洽、合作等)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适合学生思维发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教师应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学过程中双方相互得到尊重,平等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深入领会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定位自己为引路人,而不是高人一等的领导者。在新时代,教师更应改变教学态度和方法,变灌输知识为共同提高,变授业解惑为合作促进,变“导演”教学为“参与演出”的共同学习,杜绝绝对权威的发号施令。只有这样,长期下师生间的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的关系便会形成。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乐意积极配合老师,跟着老师的思维转动,学生会大胆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必须引导和总结,共同探寻问题的不同解决之道。
        二、鼓励学生提问,引导质疑
        敢于质疑,是数学思维的显著特征,传统的数学教育都是教师占绝对主动的地位,而学生只懂埋头听、背、练,真正自主的思维少之又少。众多的客观原因显示,由于学生没有质疑精神,所以不敢也不愿去发掘数学中的更多问题。缺乏质疑精神的学生就如同一个毫无活力的复制机器,没有自己的思想,也没有灵活的翅膀。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少讲多问,鼓励学生问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观察力、判断力和联想力来总结数学中的规律,并且能够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入探究;另一方面教师要明确态度,抱以开放的观念,激发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释疑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平等信任的心态作为教育实施的基础。
        三、给予探究机会,引导自主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教育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执行者,是学习知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质疑探究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的逻辑思维特点,运用客观性、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并不断地进行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現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空间。对于一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要督促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自主探究、交流中寻找答案,使他们体会到在合作中学习是极佳的学习方式。切记,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相应结论,否则将会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讨论交流环境场合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比较大,讨论要花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一个定论的问题,就不宜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讨论。
        四、用好赏识教育,活跃思维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放弃后进生就不能做到,使人人都能学数学用数学。根据后进生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容易情绪低落,甚至自暴自弃的特点,本人认为,应从赏识入手,多给后进生一些鼓励和指导帮助。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降低对后进生在学习上难度的要求,积极发现后进生在课堂中的闪光点,及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信息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为目的,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想象思维,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侯宇青.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激发与引导[J].考试周刊,2017,(76).
[2]杨振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激发与引导[J].考试周刊,2017,(12).
[3]黄雅意.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8(03).
[4]何玲芳.新课程背景下重建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常规的探讨[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8年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