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腾飞
身份证号码:41282519920320****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强降雨和溃坝洪水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这也与市政道路的总体规划和设立建设相互关连。当前的,为了进一步消除城市内涝,常规都加装了排水管和电动泵,但这些建筑设施会形成大量的地下空间,占用可使用的活动空间,具有非常高的成本效益,同时整体对城市的物理结构还会构成一定量的威胁。正确对待生态环境和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城市排水的最终目标是保护城市原有的水生态环境。所以,根据海绵都市化的基本概念,需要对市政道路进行了系统优化。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道路设计
引言
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海绵城市”的概念越来越多的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在实际应用中,水资源的利用率开始得到提升,城市功能得到了高效发挥,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都具有推动意义。
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在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常情况下,海绵城市的建设更多依赖于强化排水系统、建筑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所以在城市道路建设时,应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基本原则,充分利用自然的排水系统,建设生态型排水设施,考虑将人工措施和自然环境相结合,充分发挥道路绿地、雨水花园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净化和缓释作用,以达到消减径流污染、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而促进城市道路的可持续发展。
2海绵城市”工程建设的原则
坚持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实现对城市雨洪的高效管控,使城市能够提高抵抗自然灾害和洪涝的能力。因此建设海绵城市要遵循以下原则:坚持生态优先。建设海绵城市,是为了提高城市的储水能力,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备处理雨洪的弹性能力。使城市水生态保持健康,因此在建设海绵城市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生态。兼顾地上和地下水资源。在城市道路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可以保证城市拥有良好的防水排涝能力,同时也具备积存雨水以及渗透雨水两大功能,更好地补充传统的给排水资源,让海绵道路发挥其最大价值。因此,我们要提升海绵城市的覆盖面积,使海绵城市的理念推动城市发展朝着生态化健康化迈进。
2城市生态道路建设时存在的问题分析
绿化设计理念滞后。公路景观绿化设计往往滞后于公路工程设计。公路设计在技术、多学科系统、景观、生态等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公路在设计之初的地址选择以及工程施工中,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同成的影响和破坏,而在道路设计时又缺乏植被的恢复,很多仍然坚持绿化的设计计划也只是根据周围景观来套用设计模版,不够重视当地的自然客观条件,这就使得绿化景观僵化,不与环境融为一体。强调短期影响和忽视善后处理。公路绿化后期的养护管理对实现绿化设计的最终目标,纠正设计中的缺陷和不足,引导公路两侧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植物材料的选择,目前对中国当地道路绿化植物资源的调查不够详细。道路绿化对植物材料的选择是非常盲目的,在各个地区使用的材料是稀缺的,非常接近的,甚至盲目地引进一些侵略性的外来物种,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3道路优化设计的一些策略
3.1道路两旁绿化带的一些优化设计
在市政道路设立建设中,绿化地带也是一项极为重要内容。市政道路绿化地带一般有三种形式:行人专用道绿化地带、道路建设绿化地带和路缘绿化地带。
与传统的纯降雨排水系统基本功能不同,绿化地带结构设计能够保持雨水排水基本功能,能够调节和净化系统雨水。绿化地带结构设计能很好的收集雨量。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道路设立建设具有可透过性。你可以让降雨在路上流动,雨水会自动流到雨水入口,最后进入绿化地带。实际上,降雨绝大部分不是很干净。在海绵城市的道路建设中,可以安置一些净化提纯技术,即可以在道路上铺设土壤资源,可以设置深水管道和石材层,使降雨可以层层混合渗入,降雨通过这些可以进一步的纯化。如果城市中还有更多的降雨,对排水系统和积聚的要求就更加高。为了能够有效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根据实际地形特征建立一个可渗透的雨水净化层。另外,绿化地带还可以很好的很有效的进行蓄水。但是如果有很多雨,绿带通常是无法吸收所有的降雨的,所以这个时候水就会积聚在行车道路上,因此需要通过溢流式口将多余的降水引入排水系统中。
3.2规划层面统筹把控
根据相关的技术标准,并与城市目前的整体情况相结合,对其进行整体综合规划与设计。在道路设计中关注规划区域生态斑块的识别,使道路网络规划与城市绿地相协调,在对城市现有的绿水青山进行保护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降低道路设计与施工对城市现有的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行合理的选线布局,并综合协调道路的空间布局,将其与整个城市的绿地进行有机的协调,以达到对降水进行引流,加强雨水就地下渗或使其流入附近的小溪或湖泊、雨水花园中,最后转化为地下水资源目的。
3.3生态植草沟的一些优化设计
在植物群沟渠的结构设计中,主要触及雨水湿地类型,雨水花园等一些公共设施。微地形特征自然景观采用土壤堆积,落叶乔木等方式构建植物群种植沟,以便进一步提高其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首先,在植物群沟中种草,要选择局部抗涝能力强的绿色植物,通常的使用乔木,灌木植物和低地草原等植物来框架各种生物群落建筑结构,从而形成丰富的绿色生态景观和种植沟,这样的构造会具备很强的渗透能力。如果降雨量相当大,则斜坡绿地早已饱和,那么雨水将沿着边坡流入种植沟,如果还没有及时渗出,就会继续沿着纵向种植沟流进排水渠道。
3.4道路绿地设计
在道路的整体设计中,道路绿地起到对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调蓄以及储水功能,进而实现对雨水的科学回收和利用。在对道路绿地进行设计时,在遵循城市道路的建设要求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其海绵体的作用,通过设置雨水湿地、生物滞留带以及下沉绿地的方式,来实现雨水径流实行科学的管控,将雨水径流顺利输送到地下水中。
3.5机动车的专用道路设计
目前,中国的道路建设主要采纳不透水的道路建设。道路上水域面积的增量限制了地下水的供给与需求,使城市热岛效应问题更加严重。可透过性道路建设的使用将进一步增加雨水的可透过性,并有效果的补充和控制地下水体资源。雨水径流和透水路面可抗御降雨进入路基并破坏路基。透水性沥青混凝土铺面应用于行人专用道。底层和中心部分由不透水材料制成,下层降雨进入行人专用道建筑结构后,沿着横坡进入雨水检查井。
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海绵城市理念已在我国多个城市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道路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它可以为雨水的收集、过滤、净化、排放提供很好的载体,同时为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的收集利用作出很大的贡献。相信通过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合理引导,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型的道路建设必然会成为未来城市的一个标配。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构建[R].北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
[2]温小瑜.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33):105~107.
[3]姬建华.刍议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门窗,2017(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