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在市政道路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19期   作者:毛常欣
[导读] 市政道路是城市的“主动脉”,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不
        毛常欣
        身份证号码:41072519880320****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市政道路是城市的“主动脉”,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不仅对于推动城市交通运输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也是城镇居民出行的重要保障。市政道路需要有良好的排水系统,才能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本文针对当前“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进行分析,探讨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增强城市排水能力和蓄水能力,意在减少城市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对自身保水性能的提升。
        我国的城市市政道路建设在长时间以来都是以硬化路面为主,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降雨量的不均与分布,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越来越大,当遇到大量水忽然涌入的情况,就很有可能造成排水系统不能短时间完成排水任务,甚至是危及生命财产安全。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就是将城市打造成一块“海绵”,使其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和保水性,城市道路的排水系统也将更加合理,使得城市道路的积水概率有效降低。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道路设计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作为城市建设新理念的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市政道路中的海绵城市要素应用较多的包括透水路面铺装、下沉式绿地、植物缓冲带和植草沟等,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如何做好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的建设,不同城市、不同项目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海绵城市要素的应用必须因地制宜。要做好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的建设,应从早期的城市规划,到海绵城市市政道路项目的系统设计,最后到项目后期的运营维护等各个阶段,都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才能保证海绵城市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加强道路排水设施的完善,解决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中产生的污染问题,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在城市排水系统建立过程中,通过充分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不仅可以优化城市排水系统,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而且当城市遇到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也可保障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运用能加强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充分利用城市中紧缺的水资源,对人们日常生活、城市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
        传统市政道路建设采用的是沥青材料、混凝土等不透水材料,路面排水方式为路面横坡收集,通过雨水口输送至市政管网。这种建设方式的雨水渗透能力有限,不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而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建设中通过设计透水结构,能够充分收集雨水资源,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2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2.1道路结构设计
        在传统的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雨水通常是以道路中的排水结构为主要引导,道路裂隙渗透为辅助,以此实现排水功能,这样的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排水功能,但是不能将水分留存住。“海绵城市”的理念是要让道路有一定的保水率。市政道路需要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刚性和硬度是它的必要条件,所以需要在设计中更多地使用网格基础或者蜂窝结构,以此满足市政道路的车辆行驶要求,同时在网格内或蜂窝内有一定的渗透保水材料,形成蓄水空间,这样的道路结构可以快速吸收路面积水,同时保证了道路强度。
        2.2市政道路的绿化设计
        硬化的水泥地面不能有效的存水,天然的土壤不能有效排水,但是天然的绿色植物是最佳的“海绵”,绿化带中的木本和草本与土壤相结合可以有效地锁住土壤的水分,而且可以提升道路的吸水量。我们在市政道路设计中要注重绿化带的使用,由于当然城市建设中很多管线都需要与道路一同建设,绿化带正好可以作为管线的上方防护,一旦管线出现问题,施工和维修也较为便捷。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将绿化带下部安排为土壤与碎石的组合结构,碎石可以快速地将雨水渗透下去,土壤和植被的根部则能有效锁住水分,绿化带的广泛使用对于收集雨水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例如海绵城市路政建设可以参考以下设计
        2.3市政道路总体设计理念
        在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要确保城市海绵体不对工程建设造成较大影响。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有效保护当地的湖泊、河流以及湿地等水体。将市政道路建设与目前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有效结合,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城市水环境进行有效规划与管理。
        设计需结合目前城市给排水系统,避免由于市政道路设计中的不良因素影响当地自然环境中的天然河道以及湖泊水体等,避开城市道路设计中可能存在的敏感地带,优化城市道路环境的空间布局,采取科学方式布置城市道路,包括机动车道、人行道以及绿化带等,从而实现对城市道路的良好设计。
        2.4优化机动车道设计
        机动车道是市政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车流量大且有较高的载荷要求,建设过程中不适宜采用透水路面。设计方式为:在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的上部位置铺设一层防水层,避免雨水下渗对路基造成损害,同时有效减少或者避免雨水对路边两侧绿化带的侵蚀作用。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这种设计方式较为常见,能够减少雨天中路面的水雾,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
        机动车道中央分隔带应低于机动车道5~10cm标高,从而使雨水能够更好地流入中央分隔带,同时将中央分隔带建设为生态池设施,种植一些耐污、耐盐、耐水的植物。分隔带中使用透水性土壤并设置碎石盲沟,达到反向路基渗流效果。在生态池中设置排水口,要求其低于路面标高,以便于在降雨量较大时将多余的水排出。
        2.5集水树箱的设计
        市政道路中有很多等级较低的道路,由于空间狭小无法设计绿化带,对于这样的市政道路通常是在道路两边种植行道树。面对这样的普遍现象我们要更多地发挥创新意识,由于横向空间条件的不满足,那么就要舍弃绿化带的建设,虽然行道树在平面上的可利用空间很小,但是设计者可以采用竖向空间的优势,行道树的根茎深,在规划阶段可以将种植行道树的树坑或者树槽设计成下沉式或者半地下式,让降水有一个坡向流入的过程,树坑内装有集水管道和排水管道,将雨水有效、均匀地分散到土壤中,这样的方式针对于空间狭小以及等级低的市政道路是非常值得尝试的设计方案。
        2.6优化横坡以及绿化带设计
        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绿化带设计一般低于路面5~10cm,以利于雨水的收集。同时,在绿化带下方设置碎石盲沟并建立智能开关控制方式,在路面具有较多积水的情况下,可以打开雨水篦子开关,从而有效收集雨水。绿化带与横坡设计方式有效拓宽了雨水的流向模式,建立了路面渗透、绿化带渗沟以及雨水管收集等多种方式。
        结语
        海绵城市是在传统城市建设理念上发展的新概念,通过对雨水的综合处理和利用,融合协调城市的发展和对城市所处环境的保护。在市政道路工程中合理的选用海绵城市设计要素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发挥好海绵城市的作用,必须从城市规划建设的前期做好统筹部署,做好顶层设计;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海绵城市要素;运营阶段要持续予以投入,加强养护,保证海绵城市相关设施的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
        [1]李菲,杨顺生.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成都城市生态景观设计实践[J].四川建筑,2018(3):14-15.
        [2]杜骋,张皓东,潘友强,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干线公路交汇处LID设计研究[J].华东公路,2018(2):93-96.
        [3]曹雷,卢阳阳.大型高速公路互通改造成市政立交海绵城市工程的设计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18(4):32-34.
        [4]刘洪涛.“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9(12):68-69.
        [5]杨显.“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建设科技,2016(13):128-131.
        [6]张亮.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高密度建成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规划初探[C]//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