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省合肥市 230088
摘要:短时间内降雨量过大,水无法及时被排除,或者是超出排水能力之后,就会聚集在道路上,从而形成内涝。不仅影响城市各个部分运作,也造成了出行困难。本文以城市内涝为探讨对象,分析形成原因的基础上,针对应对内涝提出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内涝;形成原因;应对措施
引言:城市内涝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发展的重要问题,一些地方一旦降水量多,就会出现路面积水严重,交通不便,居民出行困扰大,有些时候还会导致陷入半瘫痪状态。内涝原因比较多,一方面是因为在短时间内降水量太大,另外还与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以及管渠设置有问题等。本篇文章在探究形成原因同时,提出解决城市内涝的措施。
一、内涝形成原因分析
城市内涝一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只要有强降雨,城市排水系统问题就暴露出来。短时间内降雨量大,水不能被及时排出去,或者是因为排水系统问题,导致雨水大量聚集在路面上。这样不但会影响路面结构,对其造成破坏,还会引发交通瘫痪,居民被困到路上。我国大多数城市都存在一个现象,那就是有大雨必定会有内涝,这已经成为通病,居民深受困扰,也制约城市的发展。解决内涝问题,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应先深入和全面分析形成原因,才能有效应对。
1.1持续强降雨
近年来,一些城市经常会出现持续强降雨,这是内涝形成一个重要原因。城市建立排水系统,没有将这些特殊情况考虑进入。排水能力有限,当遇到降雨时间过长,且雨量大,就不能及时将其排出去。雨水汇聚在地面和道路上,形成内涝,造成出行困难。人类在经济建设中对生态破坏,以及城镇化发展引发的热岛效应,使极端天气出现概率变大,而且让降水变得多,甚至突破了记录,从而引发内涝。
1.2排水系统有问题
城市建设过程中,排水系统设计与规划较多问题。首先,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一旦遇到强降雨就会暴露出缺陷,不能及时的将水排出去;其次,排水系统设计缺乏前瞻性,只局限在当前排水需要上,不考虑未来城市排水需求。城市在不断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人口也在增长,对于排水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原有的排水系统无法满足实际要求,改造的难度大,致使一些城市排水系统升级迟迟不能落实。排水能力有限,降水量多且需在短时间内排出,但是实际排水能力跟不上,从而导致内涝发生。我国排水设施建设过程中,有些标准制定的过低,以重现期为例,有些地方是半年到3年。国外在这个方面要远高于国内,以东京为例,重现期在5年到10年范围内,纽约更高,设计重现期在10至15年间【1】。虽然我国也意识到这点,随着内涝频发,新颁布的排水设计规范中要求进行调整,提高重现期,不过与上面所列举的国家,依然有不小的差距。
1.3地面硬化严重
城市化建设中为了美观,过度的硬化地面。现在城市中基本上都是水泥路面,虽然提高了路面的强度,但是不利于排水。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出现,摩擦阻力变小,引发的后果就是径流系数提升。当出现强降雨的时候,雨水就会快速的聚集在一起,而排水能力有限,自然就会形成内涝。水泥和沥青路面还有一个问题,路面变硬,降雨都会留在路面上,下渗十分少,同时具有截流能力差的问题。在这些的共同作用下,内涝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下大雨必定内涝的现象。
1.4排水设施维护不到位
排水系统正常运作,并具有良好的排水能力,这是解决内涝的根本。可是,现在城市中存在只管建设,建成后却很少维护管理,导致排水设施性能下降。城市中设有管渠,一些人员素质比较差,经常随意向其中扔垃圾。维护管理不到位,平时没有做好清理,当强降雨时候,这些垃圾就会被冲到管渠口,将其堵塞住。这个时候其就不能正常排水,造成水聚集在这个地方,然后不断向外溢出,也就形成内涝。管道有损坏,没有及时的更换,也会引起内涝。另外,一些城市的排水系统没有改造,仍然采用的是合流模式,雨水和污水需要通过同一个管道排出。
管道内沉积物多,日常清理工作没有做好,在排水时容易造成堵塞,无法顺畅的排水,自然就会引发内涝。总之,排水设施不按时查看和检修,以及未按照要求指派人员清掏管道,都会使排水设施难以发挥作用,造成排水和泄洪效果不佳。
一、城市内涝应对措施
2.1科学进行排水设计和规划
城市要解决内涝问题,就要在排水规划和设计上下功夫,保证科学性。首先,排水规划要结合实际需求,以及城市水文和气候,保证有应对强降雨的挑战,具有极强的排水能力。城市排水规划的过程中,不仅要确保满足当下排水需求,还要为将来打算,着眼于未来城市发展的排水需求【2】。实际规划和设计中,应当留出改造的空间,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可对整个排水系统与管网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排水能力,这样就能减少内涝。排水系统设计要科学,合理的规划,排水管网应做到四通八达。加大对老城区排水管网的升级,通过优化和改造,提高这些区域的排水能力,城市排水综合能力增强,就能减少内涝的发生率。总之,排水系统设计要统筹规划,又因为每个地方降水和气象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必须结合这些设计。城市排水设计和建设中,还要采用质量好的管道,加强对施工监督,确保排水系统建设符合标准,让其拥有良好的排水能力。城市排水升级改造中,应当推进雨污分流,进而达到比较好控制内涝效果。
2.2控制路面硬化
我国城市建设中路面硬化已经成为常态,面积非常大。则西方一些国家正好相反,致力于降低路面硬化程度。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首先就要尊重自然规律,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不能做到不进行路面硬化,就要提高其透水能力。道路建设之中,材料选择极为重要,采购和选用透水性强的。当强降雨出现的时候,水就会渗下去,减少聚集,从而在应对内涝中起到一定作用。城市中有生态公园、园林景观等, 最好设计成下凹式,并要保证排水系统能够通到这些地方,使植被和软土去吸收水,或者是水顺着根系流入到地下【3】。
2.3进一步提升设计标准
我国城市内涝已经普遍化,这种情况下就要进一步提高排水设计标准。虽然现在颁布的设计规范,在这个方面有一定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故而,排水设计还要在这个基础上调整,尤其是重现期,尽量按照上限走,还要适当的加大管渠尺寸。一些地区常年降雨量多,内涝严重,防控压力大,在排水设计中应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在设计规范标准上进行适当的提升。
2.4做好排水系统维护
排水系统建成后,维护也是重要工作。这个一般是由市政部门负责的,应做好规划安排,并增加在这个方面投入。平时应安排专人,定期维护排水管网,检查是否有损坏,有没有淤积的物,然后按照要求检修和清掏【4】。汛期快要来临的时候,提前做好这些工作,以提高城市综合防汛能力,减少内涝的出现。城市要重视这个方面宣传,尤其是要让居民意识到,排水设施的重要性,使其自觉加入到保护这类设施队伍中去。建立监督与惩治制度,对于随意破坏这类设施,鼓励大家举报,并要对其惩治。有效维护管理,可保证排水管网的通畅,以及具有良好的排水能力,达到控制洪涝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内涝形成原因很多,常常会导致城市路面大量积水,交通出行困难。解决内涝就要科学规划和设计排水系统,并要改造升级,还要增强路面透水性,提高排水设计标准和做好维护管理。
参考文献
【1】邓晓斌. 城市内涝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探讨[J]. 价值工程, 2019(23):104-105.
【2】张德林, 李玲. 城市内涝的危害成因及解决对策探讨[J]. 四川环境, 2015, 034(003):151-154.
【3】马喜荣, 李慧婧, 王金国, et al. 城市内涝成因与解决对策探讨[C]//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5.
【4】周梦琴, 陈瑶, 胡豪,等. 四川三四线城市内涝问题成因及解决对策研究[J]. 好家长, 20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