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侯红英 陈建国
[导读] 摘要:在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050
        摘要:在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文章从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效果及课程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革的分析和探索,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1+X证书制度;会计专业;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
        1引言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在此背景下,由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有关部门监督指导、社会参与的可以证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X证书在会计学者和企业专家的设计和论证中纷纷“新鲜出炉”,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做好“课证融通、以证促教”是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本文试就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会计信息化》为例,结合新道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一定的探索,以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具体实施办法
        《会计信息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以用友U8、金蝶K3等主流商业化财务软件为依托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可操作性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票据的电子化、会计核算的智能化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会计信息处理方法和手段呈多样化发展趋势,会计工作也将逐步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使得会计信息化人才将从原有的软件操作型向信息管理型转变,这就对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2.1制定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的课程教学大纲
        当前,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对《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根据传统课程教学内容,只注重财务链管理系统内容;二是结合当前信息化的发展,既注重财务链管理系统内容,又重视供应链管理系统内容。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上述两种情况下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内容与实际岗位工作内容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学生难以达到实际工作岗位能力要求。而《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主要是面向企业业财协同基础核算岗位群及信息系统基础维护岗位群、信息系统管理岗位群需要来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要求,需要持证从业人员具备从事基于业财一体信息化平台的基础设置与维护、期初数据录入、业财协同基础业务处理、增值税业务处理及电子档案管理等基础应用类工作,从事基于业财一体信息化平台业务流程实施、业财协同综合业务处理、税务业务处理、合同业务处理、售后服务处理等协同应用类工作,具备业财一体信息化平台基础应用及系统维护能力、职业理解判断能力、业财协同基础业务处理能力、业财一体信息化平台综合应用及系统管理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打破原有的课程教学大纲体系,融入《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同时结合高职教育“实用”、“够用”的特点来制定《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大纲。


        2.2依托业财一体信息化软件组织安排课程教学内容
        为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信息化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必须根据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的课程教学大纲,立足业财一体化“管控前移、流程融合、信息共享” 科学管理理念,依托业财一体信息化教学平台和实际会计工作中的典型业务,打通业务和财务壁垒,做到“数出一门”,实现数据共享及业务流和资金流的无缝对接【2】,并结合高职教育“实用”、“够用”的特点,合理安排《会计信息化》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及操作训练内容,应当从传统的注重软件功能的学习应用转向以企业工作领域业务流程为主线,在原有的教学内容中增设1+X证书考试内容以及管理会计中的预测、决策、分析、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并紧密联系企业实际会计工作任务,厘清业财一体信息化教学平台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每次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之后,都有相应的实践操作训练项目与之相配合,从而及时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容,熟练完成实践操作项目,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课程学习效果和业财一体信息化平台操作技能。
        2.3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并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由于《会计信息化》课程实践性较强,所以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架构之后,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实操练习以强化学习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结合教学等教学方式已普遍应用于课程教学之中,其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如何利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也是课程教学实施中面临的新问题。为此我们充分利用了超星学习通、蓝黑云、QQ在线直播等线上学习平台,结合面对面线下课堂教学开展本课程的教学。课前,引导学生通过由浅入深、突出重难点的微课和PPT课件等进行理论知识的预习,初步了解课程理论知识体系;课中,预先根据实际会计工作中的典型业务设计好教学案例,利用业财一体化平台先进行操作演示讲解,起到穿针引线作用,同时指导学生现场动手操作,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遇到问题可先进行组内思考和讨论,对于确实不能解决的问题,可由老师进行指导,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课后,充分利用线上学习平台的优势,上传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制作的操作演示视频,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我补充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课程实践操作内容和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达到“眼中无软件,脑中有软件”的学习效果。
        2.4以教、考、证紧密融合的评价方式评定课程成绩
        传统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成绩评定形式单一,存在教、考脱节现象【3】,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局限于狭窄的考试范围,被动和机械地记忆课程内容,无法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鉴于此,我们对《会计信息化》课程成绩采用了教、考、证紧密融合的评价方式来评定课程成绩,比例约为5:3:2。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过程考核方式,依托业财一体信息化平台,重点考核学生对每一实训操作项目的操作熟练程度和完成效果,分别评定不同的项目操作成绩,客观评价学生的实训项目操作技能情况;期末考试试卷内容覆盖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和业财一体信息化平台相关子系统的功能,采用多样化题型,全面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业财一体信息化平台功能的掌握情况;另外,结合当前《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课程综合成绩中增补了1+X证书的通过率,根据班级情况占比可定为10%—20%。通过过程考核、期末考试和证书通过率的动态契合考评方式,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课程综合成绩。
        3结束语
        在当前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顺应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以会计职业岗位为导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克服以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该课程的教学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现代化【4】,从而为社会培育更多的信息化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M],2019.1
        [2]会计信息化课程业财一体化教学案例设计与开发[J],王红娟,现代科技信息,2019.2
        [3]浅谈会计信息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胡立多,知识经济,2019年第36期
        [4]基于实践技能培养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探究[J],李迎,现代营销,2019年第7期
        作者简介:
        侯红英、陈建国均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