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轨道交通运输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策略 韩亚亚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韩亚亚
[导读]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地铁轨道交通的建设逐步发展完善,达到较高水平,地铁规模迅速扩大,为城市居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各地的地铁轨道交通服务质量都远远称不上完美,运输能力受到一定限制。
        陕西城际铁路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地铁轨道交通的建设逐步发展完善,达到较高水平,地铁规模迅速扩大,为城市居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各地的地铁轨道交通服务质量都远远称不上完美,运输能力受到一定限制。本文联系我国地铁轨道交通的运行现状,指出其运输能力的影响因素与现存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希望能够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铁轨道交通;运输能力;影响因素;策略
        引言
        经济的发展使得地面交通逐渐开始拥堵,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面临着巨大交通压力,为此,各地开始大力发展地铁轨道交通,力求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并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但受到种种因素制约,目前我国地铁轨道交通运输能力较低,无法充分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为此,相关管理部门应结合地铁运输的实际发展方向,从多个方面入手,切实有效地提高地铁运输能力,为城市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一、地铁轨道交通运输能力的影响因素
        1、换乘位置
        部分城市中,地铁线路较多,共同构成复杂的轨道交通网络,假设总线路数为n,若换乘点为n-1个,则整体为树状结构,连通性较差,想要在两条线路之间完成变更,往往需要进行两次换乘。此外,树状结构容易导致不同地铁线路上客流量呈现不均匀分布,大量需换乘的乘客会在换乘点聚积,造成该站点人数过多,但其它站点人流量较小,存在资源浪费,且提高了线路行车组织的难度,降低地铁轨道交通运输能力。
        2、人员因素
        操作员是影响地铁轨道交通运输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工作过程中,行车相关人员的人为失误时有发生,无论是调度、站务人员还是地铁司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容易导致地铁停运,例如在车站转线调车时,若司机未能全神贯注、顺利完成调车,发生错看信号、盲目动车等意外,致使挤岔,就会使运输能力严重下降;此外,若调度员未能做好预算和规划,使调试电客车在施工技术后误入无电区域,或检修人员未能及时发现车辆及其相关设备的故障与安全隐患,甚至在进行维修作业时错误操作导致设备损坏,就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如我国上海地铁“9.27”事故的根本原因就是违规施工使得信号设备供电停止,无法及时沟通交流,最终酿成惨剧。人员因素是行车安全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样对地铁轨道交通运输能力的高低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人员方面问题的来源就是工作者缺乏安全心理与责任意识,不能认真对待岗位与工作。
        3、信息沟通
        在地铁实际运行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十分常见,即在同一线路的前一辆列车内摩肩接踵,后面一辆车却空空荡荡,地铁轨道交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应从整体角度考虑,统筹列车的整体运行情况,相对而言,满员的列车停车时间较长,会浪费一定时间,整体运行速度较慢。由于乘客无法实时了解不同列车的运行情况,所以很难据此安排出行时间和形成,若不能有效错开地铁高峰时段,就会影响乘坐体验,也因此拉低运输能力。
        4、设备维护
        地铁轨道交通系统中包含大量的机电设备,是整个系统能够平稳安全运行的基础,若机电设备出现故障,容易导致在通信、行驶等过程中引发事故,就目前而言,我国地铁机电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还远远达不到完美水平,存在较大局限性,影响了地铁的运输能力。
        二、地铁轨道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策略
        1、合理规划路线
        地铁轨道交通系统的结构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运输能力,在设计线路时,应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各个站点的人流量、不同线路的换乘位置、城郊与市中心彼此间的通行速度等。

一般来说,采用放射-环形网状结构可适应大多数城市的环境,解决上述问题,即将环形线加设在放射网状结构中,实现对原有结构的改进,保留所有优势,同时方便换乘,实现全部路线都能够直接换乘的目标,有效提高地铁线路的连通性,从而提高地铁运输能力。
        2、优化换乘站点
        一般情况下,乘坐地铁的乘客若想要到达较远的地域,需进行多次换乘,因此,合理优化换乘站点能够有效帮助乘客节省时间。管理部门在设置换乘站点时,应考虑各站的人流量、附近区域的建筑,分析乘客相对集中和分散的站点,据此安排换乘线路与站点,并给出清晰的语音提示,在地铁每节车厢和地铁站的醒目位置张贴路线图,为乘客提供指引,帮助其规避人员相对密集的站点,节省出行时间,并提高列车运行效率,提升其运输能力。另外,针对现有的客流分布不均问题,还可通过采取大小交路运行方式解决,即在人流量较大的市中心或商业圈区域采用小交路运行,在郊区则使用大交路运行,充分满足不同区域居民的出行需求。必要时,也可增加地铁支线,增加不同线路的联通路径,提高换乘站点的数量,从而避免在某个换乘处发生拥堵的现象。
        3、加强沟通交流
        为确保所有乘客都能够获取详细的实时信息,了解不同地铁的乘客数量、各条线路的方向、换乘站点与路线,确保地铁的有效运行并在城市中提高居民使用地铁出行的比率,推广环保出行方式,应加强沟通交流,构建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开发手机APP为乘客提供信息与指导。该信息系统应具备对地铁运行现状进行量化分析的能力,并可实时接收信息和指令,在发生意外事故时,保证乘客能够第一时间得知,避开事故区域,避免浪费时间。另外,还应对接近班次的乘客数量进行显示与对比,提醒乘客等待时长,甚至对同一辆列车不同车厢进行标注,指出拥挤与空余车厢,调节列车内的乘客分布,防止扎堆现象。也可在列车内加装电子屏幕或在现有屏幕上滚动显示各类信息,为乘客提供指示。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沟通交流管理系统,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地铁轨道交通的服务质量,提高运输能力。
        4、加强预警分析
        从安全角度考虑,提高安全预警的有效性与事故分析的准确性可有效帮助地铁轨道运输系统应对和处理突发事故,减少各类事故延误的时间,从而提高运输能力。可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定位系统反映各条线路上列车的位置,并利用智能化系统检测和分析列车运行情况,查找安全隐患,作出安全预警和事故分析,为管理人员提供有效依据,更为妥善地应对此类问题。
        5、注重设备维护
        机电设备的维护是地铁轨道交通系统运行中的重要内容,应重视对机电设备使用情况的调查和研究记录,时刻检测其运营负荷,定期进行检修维护,寻找故障部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修理维护,并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经验,总结设备容易发生故障的部位和几率,以及有效应对措施,完善设备维护方案,减少易损零件故障概率,保障地铁系统的安全。此外,还应改变观念,以维护代替维修,未雨绸缪,充分了解各类机电设备的最佳使用环境和负荷状态,派遣专人负责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制定详尽计划,定期进行不同程度的检修维护,尽量使其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状态,延长使用寿命,减少安全事故,提高地铁运输能力。
        三、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使我国更多城市面临着严峻的交通状况,发展地铁轨道交通成为缓解地面运输压力的重要途径,但受诸多因素制约,目前我国地铁轨道运输能力不高,还无法充分满足人民出行需求。因此,相关部门与人员应从路线设计、换乘站点优化、机电设备管理、预警分析、交流沟通等多方面考虑,采取有效措施维持地铁的稳定运行,提高运输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应莉.基于地铁轨道交通运输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策略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34):130.
        [2]王思敏.浅析地铁轨道交通运输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改进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2):151.
        [3]黄聪骢,凌晨.浅析地铁轨道交通运输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改进策略[J].湖北农机化,2018(01):31-32.
        [4]张坤.简析地铁轨道交通运输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策略[J].居舍,2017(30):1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