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深度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邵菊青
[导读] 摘要:文化扶贫是深度贫困地区扶贫战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文化扶贫力度,能够有效提高农民对新事物的认知和思想觉悟,是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镇雄县乌峰街道办事处  云南昭通  657200
        摘要:文化扶贫是深度贫困地区扶贫战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文化扶贫力度,能够有效提高农民对新事物的认知和思想觉悟,是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当前,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深度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工作也逐渐深入开展,农民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文化建设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为了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加快我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速度,要将深度贫困地区文化扶贫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全面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
        关键词:深度贫困地区;文化扶贫;教育
        1文化扶贫的重要作用
        1.1文化扶贫唤醒农民脱贫信念
        贫穷的治理一方面是经济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是文化水平的增强,没有相对的文化教育水平,经济建设的成果就犹如水上浮萍,社会形式或国际局势稍有波动,就会使得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建设工作功亏一篑。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脱贫工作的中心应当从一些重点贫困地区的教育做起,下一代的教育成长关系到乡村建设的未来。文化扶贫其重要意义便是从思想上杜绝贫困的出现,需要从根本上将贫困地区的固有看法和固定贫穷思想完全根除。当前深度贫困地区贫穷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乡村文化水平和对事物政策的认识水平有限,没有脱贫的渠道和能力。文化扶贫就是为了让农民积极参与到脱贫工作之中来,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1.2促进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深度贫困地区的“空心化”使文化失去了传承的载体,导致文化出现凋敝现象,乡村文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原点,是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体现,优秀的乡村文化对全体村民都是有益的,因此村民应肩负起深度贫困地区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发展工作。贫困区虽然交通闭塞,因此其传统文化也较少遭到破坏,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可开发性也更大,因地制宜地开展特色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最直接的扶贫方式。同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吸引外流青年,既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空心化问题,又实现深度贫困地区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丹东市浆果合作社致力于发展特色农业、传统民俗民族工艺等乡村特色产业,结合“鼓乐”等地方民俗在当地的鸭绿江等风景名胜区举办活动,不仅提高丹东草莓的知名度,更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并扩大当地的文化知名度。
        1.3文化扶贫利于转变农民观念
        在一个经济高速规范化发展的社会,贫穷来自于观念上的贫穷。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带来了数不清的就业岗位,中低端劳动力和产业供应严重缺乏的当下,成年人本身就是一个能够赚钱的劳动力。改变观念需要提升文化素质,为村民打下文化基础能够让深度贫困地区文化生活和文化培养实现良性的发展,从而逐步改变乡村文化思想,打破固有的观念。例如在偏远乡村之中,让女孩子也拥有男孩一样上学的权利,将一些优秀学生送到城市中接受良好教育等。通过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素质,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观念问题。
        2深度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存在的问题
        如今,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各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其中文化贫困是导致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导致深度贫困地区人口素质较差的主要因素,文化素养的缺乏也会阻碍深度贫困地区人口无法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通常情况下,比较贫困的区域,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并不高,大多数的人口都希望通过自身的劳动去改变所处的环境,但是却忽略了知识的重要作用,也没有意识到文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其次,深度贫困地区大多比较偏远落后,因为交通不便、公共卫生条件落后,也导致深度贫困地区人口的整体素质比较差。大多数的深度贫困地区因为基础条件落后,也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落后,甚至对科学技术一无所知,生活方式也比较原始,生活方式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方面,也体现在精神生活方面,与文化息息相关。

缺乏文化方面的支撑,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无法创新和改进,自然导致深度贫困地区的发展比较落后,不能得到进步和发展。
        3深度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创新路径
        3.1加强文化教育力度,提高自主脱贫能力
        当前,大多数的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且供需不匹配,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对贫困地区提供教育资源。首先是加大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将发达区域的优质教育资源逐渐向中西部区域转移,对深度贫困地区的经费投入落实情况应当加强监督,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升深度贫困地区教师的薪资福利待遇。要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不断改善教学条件。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其次,为了促进深度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方面应当加强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劳动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贫困地区的青少年逐渐掌握新的技术,从而不断提高贫困区域的文化水平。
        3.2积极利用科学技术,建立数字文化扶贫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在文化扶贫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首先,应当进一步完善深度贫困地区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加强对计算机、现代电子产品的利用,为贫困人口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鼓励开发深度贫困地区当地生活和手机应用软件息息相关的应用,并且能够及时发布农业生产相关信息,积极开展教育培训课程。依靠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数字文化扶贫工作,不断创新网络教育,加强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力度,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优势,不断开拓农民的视野,加强其对优秀文化的了解,逐渐摆脱出传统贫困观念。当前数字文化扶贫项目主要包括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这些网络平台能够引导贫困群体建立思维创新模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其次,还应当丰富人们的娱乐生活方式,享受网络平台所带来的文娱活动,从而不断提高贫困人群的精神文化生活。
        3.3完善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文化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重要切入点,文化产业是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融合个人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从而形成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新型产业。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过程中要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族节日等特色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以民俗文化为契机,将特色文化与区域建设相结合,进行精准扶贫,打造该区域的文化品牌,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在加快脱贫工作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所以,文化产业应当是扶贫工作的重点,通过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这样有助于推动贫困地区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脱贫减贫的新机制。此外,政府方面还可以加强博物馆与文化中心的建设力度,完善相关制度。不断创新文化服务模式,定期组织文化下乡、文体演出等活动,通过优秀的作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广大群众的创业热情,逐步实现脱贫的目标。
        结束语
        扶贫工作应当将扶贫工作重点和该区域的文化特点相结合,因地制宜,加强深度贫困地区精神文化教育,积极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实现数字文化扶贫,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从而逐步实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宦咏梅,李强.地方高校开展文化扶贫的实践与探索——以安康学院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9,31(06):94-97+101.
        [2]赵莉.以文化扶贫精准除“穷根”[J].人民论坛,2019(07):68-69.
        [3]官亦民.文化扶贫视野下艺术职业院校的基层文化人才培养[J].艺海,2019(06):156-157.
        [4]熊春林,尹慧慧,张颖慧,李杏.贫困地区文化扶贫能力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11):33-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