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 文学院 上海 200444
摘要:工业区作为城市工业建设的经济载体,它的演变往往映射着一个城市的工业发展历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上海作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经济中心,肩负着支援全国经济建设的重任,而近郊工业区的建设在上海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发展方针下,近郊工业区建设的历史轨迹反映着上海工业发展的特点和工业布局的调整。
关键词:上海;近郊工业区;工业布局;工业化
工业区作为构成城市空间的主要物质因素,是城市工业建设的经济载体,深刻影响着城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工业区的特殊性与重要经济性使它具有十分独特的内涵,不同时期的工业区也扮演着不同的经济角色,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20世纪五十年代,在国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指导下,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被提上日程,工业区建设也如火如荼进行着。
近代以来,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也是我国经济和工业中心。自开埠以来,上海工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过程,逐步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在远东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致力于恢复生产和支援内地建设,但其自身雄厚的工业基础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直到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的老底子”[1],充分发挥沿海工业的潜力和优势,同时也能够为内地工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自此,上海牢牢抓住机遇,积极发挥能动性,在重点发展建设重工业的同时,新建、扩建了十个分工不同的近郊工业区。①不仅满足了上海的工业发展的需求,也推动了上海城镇化进程。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一五计划”前期(1950-1955)
上海解放初期,城市“遗留”问题严重,工业布局不合理,市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情况已严重影响到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市民的生产生活。为配合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上海开始了一系列恢复生产和城市改造工作。1950年,《关于上海市改建及发展前途问题》提到,上海最适合的改造方法是仍以已有市中心区为将来市区的中心,而以扩大已有市区的面积来发展新市区,这样在市政公用设施等方面比较经济。[2]这一意见对工业区的选址、规划以及建设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部分近郊工业区都考虑到原来的工业分布,在原有工业基础上进行新建和扩建。
1951年,上海确定了“城市建设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的市政建设方针。以王守恒、沈鼎三、王桂甫为代表的工商界人士在全市工商界代表大会上提出调整旧工业区,开辟新工业区的建议。他们认为,过去划分的工业区有许多地方是不合理的,所以有调整旧工业区的必要,现在工业初步好转,新的工厂必大大增加,原有的工业区已不能安置下去,有开辟新工业区的需要。[3]随着生产的恢复,经济逐渐复苏,工业建厂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市政建设委员会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新工业区的规划。由于市政建设预算和当时施工能力的限制,工业区的设立尽可能选择可以利用或接近已有市政设施而又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的地区,同时与旧住宅区和工人新村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更好地节约交通、道路、沟渠、水电等投资。《上海市发展方向图(草案)》明确提出,为了配合新工业发展,扩充北新泾工业区,用于化工工业的兴建,并可安排一部分危险品工业;新辟彭浦工业区,专供五金及其工业建设;还规划了长桥工业区和吴淞工业区。[4]北新泾和彭浦工业区的规划开辟,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市中区危险品工厂和化学工厂急需迁移的要求,同时也为公私营工厂企业近期发展的需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根据规划要求,北新泾工业区本可同时发展化工工业和有害工业,但是,进一步考虑到北新泾位于苏州河上游这一地理因素,污水会直接影响下游市中心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故不合适开展有害工业。最终,仅有化工工业被批准在北新泾建设。此外,彭浦也被设为普通工业区。1953年,北新泾化工工业区正式被批准开辟。为了照顾到不同性质工厂的设立,北新泾工业区采取了全面搭架、分年建设方式,使工厂得以提早营建,并按工业性质分类布置工厂地段,以减少各工厂互相间的影响,达到经济利用上下水道等设备。
为适应上海有害工业的新建和市区内已设有害工厂的外迁和扩充的需要,市建委、工务局、公安局、卫生局、工商局等多部门商议决定设立桃浦有害工业区。桃浦地理位置优越,较高的地势且位于城市下风地带,使排出的工业废水不致污染市内河流。除此之外,交通条件和市政工程具有一定基础,是建设工业区的最佳选择。为了加快工业区建设,使迁建工厂早日投入生产,住宅、供电、给水、排水、电话等配套设施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
随着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加剧,台海局势也逐渐复杂化,国际形势陷入紧张状态。此时,上海根据中央指示,提出“必须贯彻紧缩和加强上海”的方针。政协上海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提出,“我们应该积极地、有步骤地改变目前上海所存在的不合理状况。应该坚持一般不再扩建和新建工业,如有必要的扩建和新建应经过周密的研究和严格审批手续”[5]。因此,工厂的迁建、扩建以及工业区的辟建都陷入低潮,工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1955年,上海实际完成工业总产值87.2亿元,比1954年减少4.25%。[6]
这一时期,上海开始意识到工业分布的不合理性,并试图通过开辟新工业区的方式来调整工业布局,以期为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可能。近郊距市区较近,可以最大程度上利用现有的城市公共设施以节约建设成本,此外,近郊多数地方已有一定的工业积累,为工业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因此,近郊成为工业区选址的最优考虑。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发展重点仍以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为主,近郊工业区虽然多次被提出,但是建设速度比较缓慢,大多数工业区仅处于规划论证阶段,只有个别工业区建设有所进展。比如,北新泾工业区修筑了金沙江路、大渡河路,交通条件较好,故有部分工厂迁往进行生产。桃浦工业区配套设施建设速度较快,少数工厂也完成迁建。
二、“一五计划”后期(1956-1957)
随着国内外形势逐渐平稳,上海逐渐摆脱束缚,迎来经济发展的春天。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的老底子”来支持内地工业。只要充分发挥出沿海工业的巨大潜力,就会为国家积累大量的资金,及时地给内地建设提供充足的技术条件,迅速地培养更多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让农村得到丰富的工业品。[7]上海把握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遂开始调整战略部署,确定了充分利用上海的工业潜力,合理地发展上海工业生产(简称“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工业方针。
近百年的工业沉淀,使上海拥有独一无二的工业发展优势:就工业设备而言,上海工业设备相对齐全且利用率较低,可以进行设备平衡和技术改造;就技术力量而言,上海拥有3万名多技术人员,以及32万名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且工龄长、技术高、经验丰富。[8]此外,上海工种齐全,方便协作,科研机构丰富能够提供更多的科学技术帮助。加之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较为完善的市政设施,上海完全有条件做到投资少,效果大,速度快。
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彻底贯彻“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工业方针,充分发挥上海工业基地的作用,《上海市1956~1967年近期规划草案》对工业布局和结构进行了重新调整,提出建立近郊工业备用地和开辟卫星城的规划构想。并规划新建、迁建工厂的备用地有:北新泾、桃浦、彭浦、漕河泾、蕰藻浜、华泾、闵行和浦东陈家湾。已有的工业区和留作工业备用地,总面积合计30.1平方公里。[9]市长办公会议再次提出“桃浦、彭浦、漕河泾、吴淞等处可以考虑建立工业区”[10]。此后,上海开始有计划地辟建近郊工业区。
1957年,彭浦工业区再次被规划,连同漕河泾工业区一起着手建设。彭浦工业区位于上海北郊,与杨树浦、普陀和桃浦等工业区的间距相等,对上海各生产地区的联系便捷,适合作为机电工业区。漕河泾工业区地处上海西南部,水电设备便利,环境优美,“是本市唯一理想的仪表工业区”[11]。在城市建设为工业服务的方针指导下,上海市政府为新工业区的辟建提供了最大力度的支持。(详见表1)。仅从占地规模来讲,漕河泾、彭浦、桃浦三个近郊工业区就占地9000亩,约占当时上海原有工业用地的六分之一。[12]
表1 新工业区第一期工程规划[13]
.png)
据上表可知,上海对新工业区的建设十分重视。就投资金额而言,仅1957年,彭浦和漕河泾两个工业区的投资额就高达220多万,是当时较为少见的高投资项目。不难看出,彭浦工业区几乎大部分土地都用来建设工厂,为了缓解用地紧张,上海市政府通过拆建房屋、征地等方式尽可能增加工业用地。此外,新建道路、桥梁、涵洞和河道等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新工业区工业生产的需求。
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调动起来”后,工业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桃浦化学工业区已初具规模,道路、桥梁、污水管更配套设施也陆续完成,上海橡胶厂、泰山化工厂、华孚金笔厂和上海漂染厂等数家工厂成功入驻。彭浦工业区和漕河泾工业区第一期工程大致完成,部分工厂完成迁建,并开始投入生产。新厂建设起来以后,一般在一个月或一年的时间内,就可以收回全部新建或扩建的投资。[14]
“一五计划”时期,上海新建了七个新兴工业区,分别是蕴藻浜、桃浦、彭浦、漕河泾、高桥、吴泾、闵行等。这七个新兴工业区的区域面积共4万亩,比全市工业用地面积还大1万亩左右。[15]其中,桃浦、吴泾和高桥工业区以化工为主导,蕴藻浜工业区以钢铁、化工为主导,彭浦工业区以机械产业为主导,漕河泾工业区以仪表工业为主导,闵行工业区以机电产业为主导。
“一五计划”以来,上海职工人数增加了29万人[16],可以说近郊新兴工业区功不可没,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海市区人口拥挤、工厂臃肿的情况,还使上海工业种类逐渐完善,工业布局开始趋向合理。此外,近郊工业区主导产业的不同,促进了上海重工业技术的提升,使得重工业种类愈加完善。解放前,上海的重工业主要是为船舶和轻纺工业的修理装配服务,现在已经有很大改变,不但能够制造成套的设备和精密的机械,部分产品水平已经达到国际技术标准。1957年,上海工业总产值达113.6亿元,超额18.2%完成国家计划,重工业比重由1949年21.8%上升到41.2%。[17]
三、快速建设时期(1958-1960)
1958年,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大跃进。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上海,为有力支援全国工业建设,制定了“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末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一倍以上”[18]的目标,力争完成国家交给上海生产钢铁、生产机电设备、生产精密仪表以及各种高级、尖端工业产品的任务。自此,上海开始进入工业快速建设时期。
根据市计委统计资料显示,1958年上海工业新建和扩建项目大幅度增加,开始建设的工厂将达278家,其中新建厂94家,扩建厂184家。《上海市1958年城市建设初步规划总图》中提出,迁建、新建工厂应到新开辟的工业区中建设,并规划新开辟8个新工业区。[19]因此,大规模的开辟新的近郊工业区和建设卫星城镇,就成为当时城市建设的迫切任务。
近郊工业区高速度、大规模建设的同时,城市规划为配合工业发展的要求,也加快了配套设施的建设速度。上海新建和改建桥梁209座,道路445公里,其中近三分之二是直接配合卫星城镇和市郊工业区的建设而建造。[20]市区通往卫星城镇和市郊工业区的交通干道以及卫星城镇和市郊工业区内部的交通线路建设都得以完善,为工业区的生产运输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工业建设的大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做支撑。仅1958年,上海就核拨建设用地36800余亩,其中工业、交通运输、仓库用地占85%,大多用于闵行、吴泾、吴淞、彭浦、漕河泾、周家渡、桃浦等工业区建设。[21]如彭浦地区,仅仅一年时间,就平地新建二十一万五千多平方米的厂房。[22]同时,工业区铁路专用线、高压供电线系统、工人住宅区等也在不断规划建设。此外,为了适应新兴工业区和工人新村大发展的新形势,确保工业区供应服务工作正常开展,商业部门在新兴工业区设商业网点697个,商业人员5151人,营业面积达48274平方公尺,[23]充分满足了工人生活需要。1960年,蕴藻浜、吴淞、北新泾、漕河泾、彭浦、桃浦、长桥、周家渡、高桥、庆宁寺十个近郊工业区基本建设完成。
表2 近郊工业区基本情况[24]
.png)
据上表可知,近郊工业区基本都分布在距离市区20公里以内的范围,甚至个别工业区距市区不到10公里,如此一来,近郊工业区既能够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又能够实现独立生产、不对市区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十个近郊工业区各具特色,以发展重工业为主,涵盖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仪表工业、建材工业、造船工业等多种重要分类,为各大工厂的新建、改建提供了广阔的场地,近十五万职工随着工厂的新建、迁建从市区流向近郊,不仅最大程度缓解了市区工厂过于集中的不合理状况,也对市区人口起到了疏散作用。
近郊工业区这种工业分布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工业集聚的优势,有利于开展专业化、协作化大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使上海工业朝着高级、大型、精密的方向发展。1960年,上海重工业产值由1957年的34.46亿元,迅速增加到164.48亿元,增幅为377.31%。[25]尽管这一数据不免存在“浮夸”的成分,但重工业产值的增长是明显的,尤其是钢铁、机电等部门发展尤为迅速。
尽管如此,“大跃进”浪潮下,近郊工业区重工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大量的原材料浪费,严重的工业污染也随之而来。吴淞、蕴藻浜工业区内,仅上海硫酸厂排放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就导致农作物受害面积达460-800亩,该厂污水影响了30亩地的秧苗生产,甚至殃及附近生产队的副业生产。[26]桃浦工业区以化学工业为主,工业废水呈现出酸性强、盐分高、色度浓等特点,又因未实施清浊分流,大大增加了污水量,不仅侵蚀下水管道,增加了维修、重配成本,更加影响了附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这一时期,上海为了配合工业生产的需要,在城市周围已经建立了十个近郊工业区和两个卫星城镇,并将逐步发展若干个新的卫星城镇,工业布局和人口分布渐趋合理,基本形成了市中心——近郊工业区——卫星城的布局模式。[27]城市结构上,上海已经从原来的单一城市发展成为一个组合城市,并逐步向群体城市的布局发展。1959年底,《上海总体规划》中提出“压缩旧市区、控制近郊区、发展卫星城镇”[28],这一规划原则上控制了近郊工业区规模的继续扩大。之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进行全面调整。自此,上海也进入工业调整期,卫星城的规划与建设成为上海工业布局的新重点。
四、结语
纵观十个近郊工业区,不难发现其出现并非偶然。首先,大多工业区都占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或依托苏州河,或临近黄浦江,或位于港口码头,且在历史发展中已经积累了部分产业基础,后期建设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成本,提高建设速度。其次,工业方针的转变是近郊工业区得以快速建设的主要原因。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部署下,上海的工业方针从“调整改造”到“充分利用、合理发展”再到“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的转变,为近郊工业区的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最后,城市规划的高度配合,为近郊工业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解决了生产和生活的后顾之忧。因此,近郊工业区的形成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可以说,近郊工业区的建设得益于“近郊”,也受限于“近郊”。“近郊”的优势作用在工业区建设的初期阶段尤为明显。初期阶段,近郊工业区能够最大程度利用市区水、电、煤气、管道等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住宅、交通、医疗等便利的公共服务,既能够缓解生产建设的迫切需要与生活设施尚未健全的矛盾局面,也避免了资金匮乏的尴尬,更为工业区赢得了充足的建设时间。
但是,在城市工业大发展的背景下,“近郊”的优势反而成为其发展的最大“绊脚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区人口迅速增加,市中心范围不断扩大,其边缘也不断向近郊逼近,导致近郊工业备用地随之缩减,近郊工业区陷入“需要扩建而又无法扩建”的尴尬境地。此外,近郊工业区主导产业以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业为主,在建设过程中已经对周围村庄生产和农户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避免工业污染扩大化,进而对市区生活产生更多不利影响,上海不得不控制近郊工业区的进一步发展。再者,卫星城规划的出现,为上海工业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就性质而言,卫星城和近郊工业区并无差别,二者都是工业集聚区,但是卫星城的发展优势更为明显。无论是充足的土地资源,还是优越的远郊位置,甚至是更科学的规划,卫星城都比近郊工业区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毫无疑问,在近郊工业区几近发展饱和的状态下,卫星城自然成为上海市工业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上海近郊工业区是建立在服务于上海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大局之上。不可否认,近郊工业区在改善上海工业布局、促进工业改组、减轻市区工业压力、缓解市区人口压力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上海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但是,近郊工业区的作用是有限的,甚至还引发了一系列其他问题。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我们进步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 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
[2][4][9][10][19] 孙平主编,《上海城市规划志》编委会编.《上海城市规划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85.85.89.90.
[3] 王守恒、沈鼎三、王桂甫等关于建议政府从速开辟新的工业区和调整旧的工业区的提案(1951-02)[Z].上海市档案馆藏,C48-2-291-147.
[5] 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书记陈丕显在政协上海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政治报告(摘要)[N].解放日报,1955-05-16.
[6] 上海市计划委员会编.《上海市计划报告集1949-1998》[M].上海:上海市计划委员会办公室,编志办公室,1998年.14.
[7] 人民日报昨天发表社论指出必须发挥沿海工业的潜力[N].解放日报,1956-07-09.
[8] 调动一切力量,积极发挥上海工业的作用,为加速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而斗争——柯庆施同志在上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1956-07-11)[Z].上海市档案馆藏,B123-3-890-1.
[11][13] 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关于1957年配合彭浦工业区第一期工程设计任务书的批复(1957-04-04)[Z].上海市档案馆藏,B1-1-1426-17.
[12][15][20] 孙怀仁主编.《上海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简史1949-1985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395.208.400.
[14] 上海新工业区巡礼[N].解放日报,1957-06-15。
[16] [17]上海市计划委员会关于1958年到1962年上海工业发展规划纲要(草稿)(1958-05-16)[Z].上海市档案馆藏,B21-1-108-59.
[18] 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1957年12月25日在中共上海市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N].解放日报,1958-01-25.
[21] 坚决贯彻为生产、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N].解放日报,1959-06-06.
[22] 总路线在上海基本建设方面的伟大胜利[N].解放日报,1959-09-08.
[23] 学习同家梁,做好新工业区、工人新村的供应服务工作,更好地为生产、为工人生活服务——上海市第一商业局在上海市新工业区和工人新村商业会议上的发言材料(1960-01-10)[Z].上海市档案馆藏,B123-1-1064-14.
[24][28] 关于上海市总体规划的初步意见(1959-10)[Z].上海市档案馆藏,A54-2-718-34.
[25] 吴明、冯小敏主编.《“大跃进”时期的上海工业》[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25.
[26] 上海市城市建设局关于检送吴淞、蕴藻浜工业区用地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处理意见报告请予核示的报告(1959-05-13)[Z].上海市档案馆藏,A54-2-739-68.
[27] 贾彦.1949-1978:上海工业布局调整与城市形态演变[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5-01.
注释:
①十个近郊工业区分别是吴淞、蕴藻浜、周家渡、彭浦、桃浦、北新泾、漕河泾、长桥、高桥、庆宁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