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 土木学院 重庆 400074
摘要:透水路面是以多孔混凝土铺筑而成的道路,其渗透性极佳,能带来多方面效应,如缓解水资源压力、减少路面雨水径流、减小城市防涝压力、降低城市噪声、缓解热岛效应等。但是因为较大的空隙率会造成集料与集料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势必引起材料强度的降低,尤其在交通荷载叠加区域更是如此。本文基于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分析,概述透水性路面的结构特点,对透水路面结构设计提出建议。
关键词:海绵城市;沥青混凝土;透水路面;结构设计
1 引 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针对城市整体环境的改善,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我国开始大力提倡修建海绵城市,透水路面的应用即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
一般路面仅仅依靠路面横坡将积水全部汇集至道路边沟、排水沟等,再通过在低洼处设置的涵洞及管道排出。这种单一的方法排水能力有限,易产生内涝,容易影响地下水,使水质恶化,水分布混乱,且需要设计修建及管理一整套的排水设施,增加了诸多成本,无法适应现代大都市的快速发展。当前,“海绵城市”的理念在我国被提出并大力推广。“海绵城市”在国际上又被称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在下雨时吸水、储水、渗水、净水,实现城市有效排保水,在需要时将储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国务院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力争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本文根据现有期刊论文、实验记录等资料,主要概述透水路面结构特点,对各类透水性路面的力学分析方法和相应规律做简略总结。
2 透水路面的结构特点
2.1基本分层
透水路面面层。面层主要应用的是多孔沥青混合料,这种施工材料是非常典型的骨架-空隙结构形式,配合中粗集料比例较大,占总材料近85%,集料的接触面积会相应的减少,而接触位置的应力水平比较高。目前所使用的混合料为高粘度沥青施工材料,其中需要加入一定量的高粘沥青改性剂或者是 SBS 改性沥青材料,从而提升结构的粘性指标。
透水基层。透水基层材料中主要使用的是碎石材料,在选材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棱角、穿插、坚硬等性能。透水基层的应用能够将路面结构中存在的积水有效排出去,避免路基的结构性能下降,延长使用寿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透水垫层/过滤层。该层主要使用的是粗砂、小颗粒集料或者土工织物材料,可以提升其过滤效果以及透水性能,避免积水进入到基层或者底基层中,从而可以全面改善路基的温湿性能、给基层提供更加稳定的平台。
2.2主要结构类型
透水性路面建设的总体思路是采用较大空隙率的混合料来修筑,使路面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允许路表水透过路面各结构层进入路面或路基。根据路面的透水排水方式和适用的场合,透水性路面的建设共分为三种类型:A型路面路表水从面层、基层、垫层一直渗透至路基;B型路面路表水从面层下渗到基层或垫层,不再往下渗透,在基、垫层被引流排放到就近的排水设施中;C型路面路表水进入面层后不再往下渗透,直接从面层进行引流排放。
A型透水性路面要求道路的面层、基层、垫层和路基都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要求雨水在规定的短时间内迅速从面层透入到路基,并有组织地引流排出路基范围,水资源进入地下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循环,能够对地下水进行补充,大体结构如图1所示。
这种方式在国外得到广泛地运用,主要是在停车场、人行道等轻等交通场所。但是在国内,这种方式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原因就是该道路建设的方式对路基的渗透性要求较高。
B 型透水性路面在路基顶面设置隔水层,只允许路表水从面层渗透到基层或者垫层,在基、垫层通过纵、横坡迅速流入 铺设在道路内部的排水设施,并排出道路结构,结构如图2所示。该类型路面雨水被路基顶面的隔水层挡住,未能进入路基,不需考虑路基土质的渗透性能,同时渗水层有面层、基层、垫层组成,有较厚的储水层,吸水能力大。
C型透水性路面在基层顶面设隔水层,只允许路表水渗透到面层,进入面层内的水通过基层顶面的纵、横坡排出面层,并引到邻近排水设施,结构如图3所示。该路面类型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广泛应用,在我国也处于应用阶段。该类型路面的渗水层只有面层,一般为了具有足够的储水层厚度,需要铺设两层或三层的面层。
3 透水路面的结构设计建议
与一般的沥青路面不同,透水路面既要满足结构承载力的要求,又要满足透水要求,透水性能与路面结构和材料的透水系数有关。当路面结构材料一定时,为了提高透水强度,增大透水系数,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增加结构层厚度。但基于力学分析可知,增大面层厚度对路面结构整体是有益的,但增加基层厚度对路面结构受力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路面结构长期被水浸泡后,结构层的模量会降低,这对路面结构整体受力不利,尤其是上面层模量的降低。因此,在透水路面材料设计中,在满足透水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应优化上面层材料的级配组成设计,提高混合料的模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邢沁妍,郑珏辉,陆国阳,王大为.新型透水路面可承受之重[J].中国公路,2018(10):62-65.
[2]章毅.基于力学分析的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设计[J].上海公路,2018(04):1-4+105.
[3]M Y Mohd Ibrahim,P J Ramadhansyah,H Mohd Rosli,M H Wan Ibrahim.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porous concrete pavement containing nano black rice husk ash[J].IOP Conference Serie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8,290(1).
[4]姜雄.透水路面结构层设计技术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9,42(06):237-238.
[5]陈亮.全透水路面在建设“海绵城市”中的应用[J].交通世界,2018(30):8-9.
[6]Sartipi Farid,Sartipi Mohsen.Stormwater retention using pervious concrete pavement:Great Western Sydney case study[J].Case Studies in Construction Materials,2019
[7]郝渝军,苏定江,程菓.透水性沥青混凝土路面力学响应分析[J].重庆建筑,2019,18(02):30-33.
[8]刘德林.浅析海绵城市透水性路面的结构类型和路用性能[J].江西建材,2019(07):108-109.
[9]改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的新途径[J].中国公路,2018(11):59-62.
[10]姜骞.透水混凝土路面质量问题原因分析与防控对策[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9(08):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