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城邦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在全域旅游愈演愈烈的形势背景下,景区与周边地区的互动与融合是城镇化与旅游学研究的重要范畴,是实现城景一体化发展,变封闭式景区旅游为城镇旅游、全域旅游的重要前提。与此同时,区域联动发展理念也逐渐占据突出地位,区域联动逐渐打破传统行政壁垒,在多个领域多个层面实现了资源整合与集约发展。
在全域旅游与区域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文以三峡工程旅游度假区(一区四镇)为实际案例,从现状解读入手,围绕“区域协同”与“保护利用”两方面探讨了景区与周边协同发展规划要点。
关键词:区域协同;生态优先;景镇融合;客流疏散
前言
三峡工程旅游度假区位于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区范围内,发展用地受限,梳理出未来旅游发展可利用空间为本项目关键技术之一。同时,三峡工程是“千年大计,国运所系”,因而保障枢纽设施安全和枢纽运行安全,是三峡工程管理区一切规划建设行为的重中之重和根本所在。日益增长的客流成为三峡工程管理区的一大隐患。如何实现客流疏散,保障三峡工程管理区安全的基础上,带动一区四镇旅游经济发展与腾飞,道路交通与游线组织成为项目的关键技术难点。
1.现状解读
1.1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长江干流20公里沿线区域,东西分至三峡大坝上下游10公里范围,南北两侧均以第一重山脊为界,包括三峡大坝管理区与茅坪镇、三斗坪镇、乐天溪镇、太平溪镇四镇区,总规划面积约229.62平方公里。
1.2 现状问题
区域内旅游产业要素不丰,产业延展不足。大坝品牌价值与4镇产业红利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三峡大坝旅游景区拥有世界级的金字招牌——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世界防洪效益最为显著的水利工程、世界最大的电站,景区游客平均消费41元/人。大坝景区年300万游客量,4镇没有享受红利。
面对巨大的市场,基础设施与服务配套跟进不足。外部车辆通行均需办证,进入核心景区游览,需安检换车。旅游交通方式为旅游巴士;核心景区交通与外围四镇公共交通不贯通,各自独立。西陵长江大桥为主要过江通道,未来客流增大,形成极大交通压力和安全隐患。陡山沱汽渡目前为当地居民过江主要通道,规模较小。
四镇区为可建设用地集中区域,可配置旅游服务设施;周边山林农田集中区域,可发展生态休闲度假产品;水利工程安保区有水陆空全面安全管制,规划需充分考虑管制要求;严格遵循风景名胜区一二级保护区与国家地质公园一级保护区保护要求。
2 旅游区与周边协同规划路径
2.1 明确发展战略
以三峡大坝景区为核心,整合周边四镇,立足华中,面向全国及国际市场,依托三峡大坝世界级水利工程、高峡平湖世界级峡江生态、屈原故里及老黄陵庙为代表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峡江沿岸美丽乡村和特色物产,构建集大坝观光、科普研学、巴楚休闲、峡江度假于一体特色产品体系,打造中国·宜昌三峡工程旅游度假区,构建世界水电旅游目的地、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中国研学游示范地。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显绿色旅游,共抓长江大保护。
坝城一体,景镇融合。换乘中心外移,特色交通串联一区四镇,构建“大坝-环大坝-泛大坝”旅游发展架构。
品牌引领,产业升级。从大坝观光升级为峡江度假,多要素融合打造生态度假体系。
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统筹政企力量,共建共享,高效发展。
2.2 整体空间布局
根据资源集聚、发展条件,规划构建“一核两极,一带三区”的空间结构。
通过梳理大量上位与相关规划,叠加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区、500kV超高压输电走廊、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风景名胜区一二级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一级保护区等多重限制因素,得出规划区旅游发展空间。用地方面,水利工程安保区有水陆空全面安全管制,充分考虑管制要求;严格遵循风景名胜区一二级保护区与国家地质公园一级保护区保护要求;四镇区可建设用地集中,可配置旅游服务设施;周边山林农田集中区域,可发展生态休闲度假产品。结合道路交通规划及旅游项目策划,最终梳理出旅游服务设施用地80.42公顷,旅游发展备用地98.17公顷。
2.3 旅游交通规划
通过现场考察、规划衔接及收支平衡估算,梳理交通现状,结合相关交通规划,对旅游交通发展提出对策。现状东西向联系通道有待提升,宜大路——江北主要联系通道,夷陵区正在打造旅游公路;国道348——江南主要联系通道,茅坪县城东部至三斗坪为双向两车道,不能满足未来客流通行需求。南北向过江交通不畅,西陵长江大桥——主要过江通道,未来客流增大,形成极大交通压力和安全隐患;且外部车辆通行需办证,通行不便。陡山沱汽渡——目前为当地居民过江主要通道,规模较小。通过相关规划解读,长江干流航道两侧视线范围内严禁新建索道、滑道等破坏山峰崖壁景观的设施。三峡大坝旅游景区游览交通以步行游览和内部环保车行游览为主,禁止外来车辆入内。通过收支平衡估算及客户需求,确定旅游区特色交通为国家峡江自驾风景道、华夏治水号-水陆两栖旅游巴士、华夏治水号-无人无轨驾驶。考虑未来年1000万+游客游览及疏散需求,规划旅游主干线为双向4车道+综合慢行道的15.5-20米宽路幅;部分路段因用地条件限制,规划为双向2车道+综合慢行道的8.5米宽路幅。
三峡工程旅游度假区道路工程汇总表
.png)
旅游发展应以三峡水利枢纽的安全保护为先。规划以“大开放,小封闭”的模式,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第一,坝区内保留现有封闭模式,四镇分别设置安检换乘入口,分散进出入客流;第二,峡江自驾风景道不经过坝区核心保护区,减少通过坝区车辆;第三,增加中堡村、先锋亭、太平溪广场、屈原故里、木鱼岛等多处观坝点,疏散坝区客群;第四,旅游区游线规划实现错峰游览。
规划最终搭建“1环7线4集散”的旅游交通流线,串联内部重点项目,带动周边发展。1环内部通联:峡江自驾风景道——秭归港-太平溪港新建汽渡——宜大旅游风景道——陡山沱汽渡;7线外部互联:宜大路(太平溪换乘节点-太平溪村-先锋亭-邓村乡)、G348(陡山沱汽渡-三峡人家)、G348(秭归港-兰陵溪-九畹溪)、芝茅路(茅坪镇区-月亮花谷-芝兰谷)、X019(茅坪镇区-三峡竹海)、土三路(三斗坪换乘节点-三峡极顶)、X472(陡山沱汽渡-三把刀);4集散高效互动:南岸区域集散中心(乐天溪)、北岸区域集散中心(茅坪)、三斗坪换乘中心、太平溪换乘中心。
2.4 资源环境保护及安全防灾规划
规划通过估算生态容量,对景区进行分区分级别制定保护措施,实现景区资源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另外,对景区的环卫、雨污、水电、安全防灾等进行预测和规划,保障景区与周边四镇的协调运行。
3 结语
总而言之,三峡工程旅游度假区在生态保护、枢纽安全、旅游资源、地质资源等多重限制因素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多方发展诉求,发挥当地文化与资源特色,构建便捷外部交通,打造多样内部游览路径,规划期末三峡工程旅游度假区将形成“一区四镇”的发展格局,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发展,移民共同富裕,形成三峡工程旅游综合效益示范区。
参考文献:
[1]杨培峰.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乔杰,洪亮平,王莹.全面发展视角下的乡村规划[J].城市规划,2017,41(1):4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