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东方信海环境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新疆 831100
摘要:利用土地管理工作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保证有效的资源能够发挥出最佳的优势并为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便利,这也是进行土地整理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土地整理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我国土地整理工作的持续发展。鉴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具有针对行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策略
1土地整理概述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的地域中,针对我国土地资源开展合适的规划与使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或本地政府的土地划分方案,对土地资源开展经管和治理的一种方式,是对于土地资源再构造、再改善的进程。在一定地域内,有关资源的构造与分配会受到土地整理的影响。实际上,土地开发整理是针对自然、经济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再建造的一个历程。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必须精细地认识到地域的地貌、水文、土壤以及水资源等因素。当地的生态、植被以及生态环境也会在开发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土地整理这一工作牵涉的范围比较大,内容也复杂。如今,我国对于土地整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处于青涩阶段,规定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仍然位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土地整理还存在着许多的障碍,比如:生态环境问题就是一大难题。我国土地资源的数量有限,所以要想发展经济,开展土地整理任务是必由之路。当然,在进行土地整理开发时,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行土地整理活动,提升土地的利用率,使人们采取合理的方式完善耕种的品质,进而提升经济收益和社会受益。同时,还需要保证对环境的改善,做到社会生产与自然环境相统一、共发展。
2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土地整理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在进行土地整理之前需要相应的人员进入需要整理的区域进行实地勘察,依据自然环境的生长特性和土地资源现状做出合理的土地资源整合规划工作。然而,由于相关人员缺乏一定的责任意识,没有针对特定的区域进行全面考察,致使在土地规划工作中没有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考虑。在实际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时,对区域内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破坏了区域内的物种多样性,最终影响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平衡。另外,土地评价系统不够完善也是影响土地整理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针对区域的生态绩效水平没有达到准确的评价,致使对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情况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实际开展土地整理项目时,必定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由于在开展土地管理工作时,相关管理人员对于土地的数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些土地评价人员为了保证满足数量的需求对土地的质量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也是造成土地规划项目存在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2.2生态多样性缺失
在以往的土地整理工作中,较为常见的整理方式为通过填海的方式来增加土地资源量、通过开山的方式来节省道路工程对土地资源的占用量、利用建筑物来代替耕地资源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也是整理方式的一种,这些土地整理方案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却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使土地资源无法获得长期效益。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定会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带来严重影响。产生这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的土地整理人员没有以长远的眼光进行管理工作,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对生态系统中的大量植被和原生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对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带来严重影响。这种发展现状如果不能进行有效改善,就会为后来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极有可能造成多个物种灭绝的风险、各类病虫害大肆发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丧失,这对人类来说将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3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解决对策
3.1加强环保设施建设
环保设施建设是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问题顺利解决的保障,相关负责人要集中力量,购置攻坚污染治理设施,为土壤环境质量的提升提供依据。
同时,相关负责人应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结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内容,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投入力度。在这个基础上,以常态化土壤巡查为主要手段,持续推进秸秆垃圾焚烧、污水废水排放等污染治理、预防设施改进项目,全方位落实饮用水水源地标准化建设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改进任务,为土壤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全方位开展提供充足技术设备支持。同时,针对本地存在的汽修行业危险废弃物问题,应设置专门的固液或者危废物质管理基地,切实实现危废管理专项整治,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奠定基础。此外,为保证现有生态环保设施与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要求相符,相关负责人应全力做好全国污染源普查收官工作。严格依据相关督察反馈意见进行土壤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整改,并根据整改情况,开展数据库质量核查、普查数据库顶库、空间信息采集等系列工作。同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普查数据汇总、审核、比对、上报,为现有生态环保设施设备更新完善提供数据支持。
3.2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
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个过程,全面贯彻落实生态环保主体责任,破解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问题,是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责任。因此,相关负责人应认真梳理薄弱环节,全力推进环保领域改革、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及时开展复查、复核,为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问题整改整治成效巩固提供依据。首先,在落细“清底”执法行动排查整治、“小微权力”清单化管理的基础上,相关负责人应将环境监测与执法管理有机融合,进一步对抽查机制、抽查工作以及环境监管执法模式进行完善。结合环境执法检查结果,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并选择恰当的惩罚方法。其次,相关负责人可以“未批先建、未验先投”项目为整治要点,利用分类整治的方式,从“未批先建”项目、“未验先投”项目两个方面,对区域设施进行专项整治。同时,指导组织企业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环境安全专项检查。最后,相关负责人应依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质量考核要求,每间隔一定时期开展县域环境地表水、城乡集中饮用水、城区土壤环境质量等质量监测工作。定期公布污染源监督监测信息,全面落实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信息透明化标准。
3.3构建企业宣传贯彻长效机制
企业宣传贯彻长效机制的构建,不仅可以保障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问题的有效解决,而且可以向各企业普及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县域企业生态价值观念,为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工作水平提升提供依据。一方面,为了促使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及规则政策深入人心,相关负责人应挖掘土地整理资源,依托新媒体宣传平台,加强各类活动、日常工作、现场执法中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法治教育和宣传。另一方面,为提升全社会企业生态环保意识,相关负责人可以组织企业代表,成立生态保护科普宣传及人员项目培训班或项目和工业企业环境问题清理整治暨环境管理培训班,以班组为单位,定期开展污染源普查业务培训、地质科普知识专题讲座。同时,通过县政府门户网站,开设专门的第二次污染源普查专栏、饮用水水源地专项行动等板块,实现环境监管信息的动态整理。
3.4保护物种多样性
生物链与生态营养结构很可能因为一个物种的消失而发生巨大的改变,破坏生态系统的金字塔结构,加快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失调,产生难以拯救的严重后果。而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尤其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够起防止土地受到侵蚀,使水土流失加剧,还能够使土壤营养成分的循环更替周期缩短,环境污染净化能力加强,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在土地整理规划中的首要前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注重未来的生态可持续。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推进土地整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实际工作之前需要对相应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问题进行全面勘察,为后续的土地整理规划工作提供参考,尽量避免对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造成影响。这就要求相应的土地整理人员具备长远的眼光,在进行土地整理工作时要保证土地资源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秀茹,韩兴,朱国平.关于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4(3):151-153.
[2]徐翠兰,朱成立.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7):3837-3839+3842.